2025年群眾體育工作有何要點?專家:借全運會打造全民健身“毛細血管”網
日前,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印發《2025年群眾體育工作要點》,明確聚焦推動全民健身事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在推進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中邁出新步伐。
《要點》提出,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碼”的標準研制和試點,以信息化、數字化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各要素融合發展。同時,《要點》還提出辦好第十五屆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充分發揮第十五屆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的綜合效益,牽引推動群眾賽事活動廣泛開展。
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在粵港澳三地舉行。2024年至今,各地正在積極開展包含23個大項、166個小項的全運會群眾體育賽事活動。2024年5月至11月,第一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也在全國范圍展開,共舉辦6000余項賽事活動,直接參與人數超過200萬人。
“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讓群眾的健身休閑和運動參賽有效銜接,打造了全民健身的‘毛細血管’網絡。”成都體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青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豐富的賽事活動既促進了各項運動的普及和推廣,也營造了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還擴大了全運會賽事的影響力和綜合效益。
乘全運之風,如何進一步做好群眾體育賽事工作,發展大灣區體育產業?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廣州體育學院全民健身研究中心主任、體育商學院執行院長周結友建議,應借助全運會機遇,拉動更多社會力量、社會資本進入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助力大灣區群眾體育保持較好發展,形成持續的經濟社會效益。
推進“運動碼”的標準研制和試點工作
設想一下,當你在健身時,你的運動數據將通過“運動碼”實時傳輸到健身教練的終端,讓教練及時調整你的訓練計劃,幫助你提升健身效果、降低受傷風險。
“運動碼”將為人們帶來全新的運動體驗。《2025年群眾體育工作要點》較2024年最大變化之一,就是推進“運動碼”有關標準研制和試點工作,以信息化、數字化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各要素融合發展。
早在2021年,國家體育總局印發《“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推動全民健身智慧化發展,創建涵蓋全民健身群眾組織、場地設施、賽事活動、健身指導、器材裝備等內容的數字化全民健身服務平臺,創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模式。
數字技術與傳統體育融合發展的數字體育,已成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滿足人民多樣化健身需求的重要路徑。
全民健身“運動碼”旨在打造跨地域、場景、平臺、時空的線上線下大數據平臺,同時通過該平臺建立運動檔案,掌握全民健身發展情況。“運動碼”建成后,市民可以通過掃碼預定運動場館、預借運動器材、參加賽事活動等,享受參與體育鍛煉獲得相應積分、優惠券等福利,有助于更多拉動體育消費。
據了解,目前全國多地正在推進“運動碼”工作。2023年,浙江溫州推行“百姓運動碼”,市民可通過運動碼記錄個人運動數據、參加各類體育活動。去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在四川成都召開全民健身“運動碼”推進工作會,借成都舉辦2024世園會、2025世運會的契機,積極促進“體旅科商”融合發展。去年11月,湖南長沙召開全民健身“運動碼”標準立項啟動會。
劉青認為,推進“運動碼”可以為體育愛好者提供一個全新的多元化、個性化的體育公共服務場景,同時,可以引導各類資源、資金向城市、社區的末端、基層延伸,調動更多的市民參與體育鍛煉、從事運動,形成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的火熱局面。
“打造智慧化、數字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離不開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劉青建議,要通過制定覆蓋“運動碼”設計、開發、應用及運維等全生命周期的統一技術規范與標準,有效提升全民健身服務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有效促進各地區、各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有效利用數據要素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借十五運會打造全民健身“毛細血管”網絡
賽事活動是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要點》提出,支持鼓勵各類群眾賽事活動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推動群眾賽事活動與旅游、文化、商業等深度融合,以賽事經濟點燃消費活力,進一步刺激和帶動體育消費。
2024年3月,國家體育總局、商務部、文旅部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活動的通知》,各地相繼開展的體育賽事“三進”實踐,在推動地方體育賽事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賽事,尤其是品牌賽事,所發揮的‘商業觸發器’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周結友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賽事是推進體育與旅游、商業、文化等深度融合、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蘊藏巨大的經濟潛力。未來應進一步發揮賽事的乘數效應,大力發展“跟著賽事去旅行”,促進體育發展與城市品牌建設雙向賦能。
2025年,粵港澳三地將共同舉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全運會作為舉國矚目的重大賽事,是發展全民健身事業的良好契機。
《要點》提出,堅持“全民全運、全運惠民”,辦好第十五屆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充分發揮第十五屆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的綜合效益,牽引推動群眾賽事活動廣泛開展。
2024年至今,各地積極開展“我要上全運”系列賽事活動,項目包含23個大項、166個小項,為體育愛好者提供登上全運會的舞臺展示運動成果的機會。2024年5月至11月,第一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共開展6000余項賽事活動,直接參與人數超過200萬人,其中,縣級及以下賽事活動達到4000余項,實現全民健身的普及和便捷。
全運會對群眾體育賽事活動體系的擴容升級起到了顯著作用。“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讓群眾的健身休閑和運動參賽有效銜接,打造了全民健身的‘毛細血管’網絡。”劉青認為,這些賽事活動為群眾體育賽事活動發展提供了重要“牽引”,既促進了各項運動的普及和推廣,也營造了濃厚的全民健身氛圍,還擴大了全運會賽事的影響力和綜合效益。
根據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全省舉辦群眾性體育競賽活動超18萬場。
乘全運之風,如何進一步做好群眾體育賽事工作,發展大灣區體育產業?
“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水平處于全國前列,居民對健身產品和服務的品質要求高,而全運會群眾賽事活動將進一步激發大灣區居民的體育需求。”周結友認為,應從需求側發力,推進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倒逼”體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還應借助全運會機遇,拉動更多的社會力量、社會資本進入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助力大灣區群眾體育繼續保持較好發展,形成持續的經濟社會效益。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