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中國人比鄭和早75年下西洋,最遠到達南非,率先發現澳大利亞
1405年,鄭和下西洋首航,開啟了大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貿易。但鮮有人知,早在75年前的元朝就有一位中國航海家兩次遠航,游歷東南亞、印度、阿拉伯、東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早于西方殖民者率先發現澳大利亞。他就是被譽為“東方的馬可波羅”之稱的汪大淵。
汪大淵1331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他自幼聰明好學,所以父母希望他能走出一條讀書當官的仕進之路。但身為漢人,汪大淵在蒙元王朝的歧視和剝削之下很難有所作為,于是在成年之后,他將目光投向了比蒙元疆域更遼闊的大海。
汪大淵首先游歷了當時世界最繁忙的港口泉州,在那里他看到了膚色模樣各異,操著不同語言的人,見識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中西奇貨。尤其是從那些商人、水手口中聽到的海外種種奇風異俗、異國風情,激發了他對海外的無限好奇和向往。
1311年,剛滿20歲的汪大淵隨一艘遠洋商船,從泉州港出發,開啟了第一次海外遠航,并在此后書中將他遠航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
根據汪大淵的記載,在離開泉州后經過兩晝夜到達了澎湖。澎湖當時隸屬泉州,不少泉州人移民到此。
第二個記載的地區是琉球,根據汪大淵的記載,琉球“知番主酋長之尊,有父子骨肉之義”,已有一定程度的漢化,但與中華習俗仍有較大區別,所以他認為“海外諸國蓋由此始”,琉球是他游歷海外諸國的起始。
經過琉球后,汪大淵又先后游歷交趾、占城、真臘、三佛齊、爪哇、蘇祿等今天東南亞諸國,并對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做了詳細記載。
他記載說真臘(今柬埔寨)的僧侶對當地的女孩擁有初夜權,女子出嫁要先和當地的僧侶同房,當地的男子甚至還會把自己的妻子賣給外來的賓客。
離開這塊“男性樂土”后,汪大淵訪問了民風彪悍的暹羅(泰國),后又向南行至新加坡以及更靠南方的加里曼丹,這里的民船會配備家丁武裝,通過弓弩和簡陋的火器,擊退經常出沒的馬來海盜。
在加里曼丹,汪大淵遇到了此前元朝遠征軍的殘部,他們來自南宋故土、中原或者塞北,但此刻卻生活在熱帶氣候和疾病的煎熬之下,時不時還遭受當地土人的攻擊,除了艱難維生外,他們再也無法返回中華故土了。
在隨后的蘇門答臘之行中,汪大淵訪問了盛極一時的三佛齊王國。這里的民風好斗彪悍,士兵擅長水陸兩戰,在作戰之前,官兵會服用某種特殊的藥物,可以刀槍不傷,依靠這種秘法,三佛齊王國逐漸成為當地的霸主。
在東南亞的游歷中,汪大淵在小巽他的松巴哇島發現海邊的泥土中會冒出黑色的粘稠液體,可以加工成墨水,也可以點燃當作取暖燃料,現在我們知道這種黑色液體就是石油。
在離開南洋諸島,穿過風高浪急的馬六甲海峽,一片新的廣袤大洋呈現在汪大淵眼前,這就是印度洋。亞非歐三大洲各國的商隊交匯于此,尤其是來自意大利和阿拉伯的商隊絡繹不絕。這些人將歐洲的珠寶、武器賣到北非,換取東非的奴隸和北非的駿馬,然后再渡過印度洋,將奴隸和馬匹賣到印度,并從印度帶回香料和寶石回到歐洲。
汪大淵對于南亞諸地也做了詳細介紹,專門介紹的有朋加刺(今孟加拉)、金塔(今馬德拉斯附近的欽格爾普特)、沙里八丹(今印度南部納加帕蒂南)等26地,簡略提及未專門介紹的地區也有數十條,這些國家和地區遍布南亞各地,可見當時汪大淵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南亞的各個港口。
比如在印度東南的科羅曼德海岸,汪大淵看到當地的男女都會戴頭巾和沙麗,一些出身高貴的女子普遍習武,還會取蛇毒用于作戰。
他還記載到孟買是由七個島嶼組成,在歐洲人到來后,這七個島嶼被橋連了起來,這是中國史籍中最早關于孟買橋的記載之一。
在納加帕塔姆的海岸上,汪大淵還看到了修建于1267年的大型磚塔,那是南宋使節訪問印度時留下的紀念碑。
汪大淵并沒有止步于此,在南亞游歷完之后,汪大淵繼續往西向著波斯灣方向行進,并在不久后登陸前往阿拉伯人的巴士拉港。汪大淵發現這里的居民身材修長,外貌俊美,喜歡穿戴駝毛縫制的白色服飾,以抵御沙漠晝夜巨大的溫差。他們的市政規劃與華夏相比,整潔華美,有大量公共水池和噴泉,這在其他地方從未見過。
接著,汪大淵沿底格里斯河逆流而上,來到波斯西部的馬臘格,他在這里發現了一個陳姓漢人領主,他曾是元朝的地方官吏,后來出海闖蕩在波斯站穩了腳。在他的治理下,馬臘格兵強馬壯,還經常派出騎兵掃蕩周圍部落和小國。
此后,汪大淵又向南返回波斯灣,參觀了穆斯林心目中的圣地麥加。在麥加稍作停留,汪大淵經紅海北上來到埃及。此時統治埃及的是馬穆魯克王朝,馬穆魯克王朝大敗十字軍,又阻止了蒙古西進的步伐,使其成為伊斯蘭世界政治和宗教中心。汪大淵記載,這里的權貴身披重甲,騎馬放鷹,出行有猛獸和黑人奴隸跟隨,使用鑲嵌金銀和珠寶的武器。
從埃及的紅海南下,汪大淵來到東非的坦桑尼亞海岸,并且目睹了當地繁榮的黑奴貿易,阿拉伯商人會像對待牲口一樣,將健壯的黑奴隨意拍賣。
此外,汪大淵還到過東非的桑尼巴爾、科尼亞的基拉尼,關于肯拉尼,汪大淵記載到,“氣候稍熱,風俗淳厚。男女髡發,穿長衫。煮井為鹽,釀椰漿為酒。地產綿羊,高大者二百余斤……貿易之貨,用青白花碗、細絹、鐵條、蘇木、水銀之屬。”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所產的絲綢、瓷器、鐵器等貨物在非洲很受歡迎。
這是汪大淵第一次游歷的最遠處,此后他越過索馬里海角向東返航,在返程途中,汪大淵先后來到斯里蘭卡的科倫坡以及附近的馬爾代夫。此后按原路穿過中南半島,經過南沙群島返回泉州,此時是1334年。汪大淵第一次全球“旅行”共歷時5年。
1337年,汪大淵再次從泉州港出發,開始了第二次遠航,他這次基本還是沿著上次的路線,先出臺灣島,到南洋諸島,再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
與第一次相比,汪大淵第二次遠航所行更遠,游歷地區和國家更多,這一次汪大淵最遠到達了非洲南端的莫桑比克海峽,甚至早于西方殖民者率先發現了澳大利亞。
他繪聲繪色地描寫澳洲土著人“男女異形,不織不衣,以鳥羽掩身,食無煙火,唯有茹毛飲血,巢居穴處而已。”有的“穿五色?短衫,以朋加刺布為獨幅裙系之。”
在汪大淵的記載中,澳洲有一種鶴,羽毛是灰色的,腿和嘴都是紅色的,身體高大,見到外人會“聳翼而舞”,汪大淵稱它為“仙鶴”,這與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北部的澳洲鶴十分符合。
他還記載,在澳洲有一種很特別的樹,像火焰一樣紅,這種樹被當地人稱為“石楠樹”。
他還記載澳洲北部“周圍皆水”,說得應該是今天澳大利亞達爾文港東面的大片沼澤地。澳洲西北部海岸礁石多牡蠣,北部海岸有高達800米的臺地,山勢險峻,如“天馬奔馳,形勢臨海。”
種種記載與澳大利亞北部地區高度符合,所以中國很多學者都認為汪大淵是發現澳洲新大陸的第一個航海家,比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雷斯發現澳大利亞早了300多年。
第二次航行時間較短,在1339年汪大淵返回泉州,歷時3年。
汪大淵第二次出海歸來后,應泉州地方官之請,開始整理筆記,撰寫《島夷志略》。
《島夷志略》約2萬字100個篇章,詳細記錄了汪大淵兩次遠航所游歷的200多個地區和國家的見聞,內容詳盡,真實可靠“皆身所游焉,耳目所親見,傳說之事則不載焉”,是后人了解元代中國對外貿易和14世紀30年代東南亞、南亞、東非人文歷史的重要資料。
60多年后,明朝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隨行的馬歡對照汪大淵記載,親自走訪了一遍汪大淵去過的地方,發現書中記錄十分可信,言“《島夷志》所著者不誣。”
由于其重要的文獻價值,《島夷志略》成為后世學者研究古代東、西兩洋歷史地理交通的必讀書籍,被今人評為影響中國的100本書之一。由于汪大淵兩次遠航,游歷廣泛,遠超前人,因此后人稱他為“東方的馬可波羅”。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