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了退休才發現,普通人活著的意義也就是為了這幾件事
一個人到底為什么活著?活著的意義又是什么?想起來就挺麻煩,要我說也就是為了以下這幾件事。
1、活著就是為了送走父母養大兒女。
相傳古代漢朝有一位名叫王岐的人,他是一個貧苦的農夫,但是他非常孝順父母。他自小兢兢業業,勤勞孝順,二十歲時便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可是,命運卻對他不太公平,王岐的父親在他24歲時去世了,而母親已經六十多歲了,家里的責任都壓在他一個人的肩上。王岐更加勤勞,日以繼夜地照顧母親,伺候家里的五口人,勉力維持著家庭的生計。
但是,生活還是讓王岐遭遇了更多的不幸。他的妻子在生孩子時不幸死去,他只能獨自撫養年幼的兩個孩子。面對家庭的重重壓力,王岐并沒有放棄,他照料老母親,養育兩個孩子,加之勤勞節儉,不久之后就重新娶了一位賢惠的妻子,家里的生計也就能夠得以維持。
時間過得很快,兒女長大成人,娶妻生子,母親也漸漸老去,王岐終于認識到,自己已經到了須要退隱平淡的年紀。于是他決定搬到郊外安家,把家宅的名號、“八字”什么句式都讓在兒女中間分配。在兒女反對下,他堅定地表示:“望你們要報得這份養育之恩,在我老去之后繼續照顧好年邁的祖母。
我本是天下士人,夫妻倆是被天下所情上一段時光。如今我八十歲,有病了,不免要求助于你們。你們應該明白,養兒方便養兒子、養婆方便養兒媳。”
后來,王岐生命的旅途終于結束了。在他離世后,兒女們把他的最后遺言銘刻在墓碑上:“求敢忘王岐之教誨”。
這個古代真實故事不僅是一段感人的親情故事,更是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和智慧。王岐不是一個出色的人,但他卻以他的誠實、勇敢、擔當和孝心,鑄造了一個難以磨滅的家族文化。
他的一生告訴了我們,一個普通人活著,就是為了盡其所能地照顧家人,送走父母,養育子女,維系家庭的生計。無論我們平凡或是不平凡,無論我們生活的時代如何,這種生命的意義都不會改變。
2、有的人活著就是為了詩和遠方。
雷頤是一位中國文學史學家和詩人,經常被人們稱為“活著的老儒生”。他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創造詩和遠方”。這句話深入人心,感動了無數人。
下面,我想給大家講一個現代真實的故事,來闡述這句話的深刻內涵。這個故事發生在2017年。當時,中國的一位民營企業家余承東,已經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CEO多年。有一天,他突然宣布辭職,他的言論、聲音和動態也一度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余承東在辭職信中寫道:“為什么不往下一個門檻去跨越?為什么不去嘗試不一樣的人生?”這意味著,他不會永遠待在這個位置,他要尋找不一樣的人生和成就。他徹底放棄了過去在華為的位置和榮譽,踏上了尋找“遠方”的旅程。
當時的余承東并非沒有家庭和事業的牽絆,他是一個有妻有子的中年男人,擁有比許多人更加豐富和充實的人生經歷。但是他明白,人生不應該僅僅是物質的追逐和功利的積累,還有更加寶貴和珍貴的東西,比如精神生命的追求和自我超越的挑戰。
余承東之所以敢于追求“詩和遠方”,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對自己的認知和審視。他經常說,華為消費者業務絕不會成為他一生中的唯一一份功績。他相信,他有著更多更豐富的潛力和價值,可以在更廣闊的領域發光發熱。
于是,余承東開始了新的探索。他放棄了部分商業利益,轉而專注于創作文學作品。他分別獲得了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提名和第九屆魯迅文學獎提名,其作品也開創了中國企業家文學的新紀元。
同時,在過去的幾年中,他也游歷了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他到訪了馬來西亞、智利、新西蘭等多個國家,感受不同文化和自然風光的美妙與壯觀。通過旅行和攝影,他記錄下了自己內心的思考和情感的觸動,也深刻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和成就,并不單單是經濟價值的實現和職務地位的攀升,更是個人精神生命的豐富和發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和潛力,可以追求和實現更高尚、更充實的人生目標。活著的意義在于超越自我、發現世界、創造與貢獻。余承東的人生是為每個人帶來了無限的啟示和鼓舞。
3、有的人活著就是為了錢
錢能夠買到你想要的東西,
錢能夠給你想要的生活,
錢能夠解決90%以上的問題,剩余10%的問題需要更多的錢去解決,錢能夠幫助你贏得周圍所有人的尊重。
所以,有人活著,為了錢也沒有什么錯。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