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插上“數字翅膀”
本報記者 劉迪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有四個顯著優勢
文匯報:數字經濟正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已成為構筑未來發展優勢的關鍵方向。您認為發展數字經濟,我國有哪些獨特優勢?
殷德生: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保持世界第二,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達40%左右。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有四個顯著優勢。一是擁有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內需市場。我國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2萬美元,中等收入人口有4億。數字經濟是激發內需市場的重要力量。我國人工智能、5G技術、大數據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離不開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支撐。二是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產業數字化轉型空間巨大,這也是提升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和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新優勢的關鍵。我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這也是發展數字貿易的重要推動力。三是數字基礎設施保障有力。我國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性能優越的數字基礎設施。目前正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四是制度供給充分。國家數據局已經成立,《“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等明確了數字中國建設的路線圖和施工圖。
文匯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如何聚焦制造業這個國民經濟主戰場,為工業轉型升級插上“數字翅膀”?
殷德生:數字化轉型包括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新產業三個部分。推動數字產業化的目的就是壯大數字部門。“十四五”規劃為此提出,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關鍵算法、傳感器等關鍵領域,加快推進基礎理論、基礎算法、裝備材料等研發突破與迭代應用。產業數字化的關鍵就在于推動數字技術在現有各產業的應用和賦能。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無論是生產領域的智能制造、智能研發、智慧物流、數字會展等,還是生活領域的智能教育、網上醫療等,信息技術推動著現有產業的數字化應用。數字新產業即數字經濟所引發的新產業。在數字知識生產、智慧新零售、智能出行、數字娛樂、智慧健康等領域不斷涌現出新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企業開放搜索、電商、社交等數據的基礎上形成第三方大數據服務產業,進而衍生出新型數字生產生活模式和業態。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當前數字化轉型的重點任務。一是推動產業鏈數字化。建設無人工廠、無人生產線、無人車間。2023年,世界經濟論壇公布最新一批全球“燈塔工廠”名單,共有18家工廠新入選,其中中國占8家。二是促進創新鏈平臺化。三是強化價值鏈數據化。四是加速供應鏈智能化。
“要想富先建網”凝聚鄉村振興共識
文匯報:今天,在廣袤農村,聳立在田間的鐵塔上掛了不少4G、5G基站。如何用好這些數字基礎設施助力鄉村振興?
殷德生:“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人們口口相傳同時又親眼見證的樸素道理。“要想富先建網”則凝聚著鄉村振興新共識。在數字時代,這條“路”就是數字化之路,其不僅包括5G等數字基礎設施布局,而且包括算力能力和規模。例如,云南省獨龍江鄉這個昔日最晚進入現代社會的獨龍族,數字化讓她實現了“一躍千年”的夢想,“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電商”等數字經濟新模式紛紛落地,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如同農業時代的水利、工業時代的電力,算力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數字經濟對于鄉村振興,一邊是“賦能”,新一代信息技術嵌入鄉村發展,另一邊是“升級”,將新一代ICT技術應用于鄉村產業,而且兼容或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鄉村治理也離不開數字技術手段,《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強調以數字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利用數字技術助推鄉村振興還需要提升農民數字技能,提高農民對數字化“新農具”的使用能力。
文匯報: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增加的158個新職業中,首次標注97個數字職業,包括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數字化技術員等。您對培養數字化人才,打破制約數字經濟就業創業的難點堵點有何建議?
殷德生:數字職業的不斷新增和擴容為創業就業提供新的動能。我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物超人”的國家,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17億戶左右,超過移動電話用戶數,建成全球最大移動物聯網絡,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占全球比例已經超過70%。這為擴大數字經濟就業和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在數字化人才培養上,一方面,加快布局一批數字領域學科專業點,推動高校、研究機構、企業共同建立一批數字前沿技術研究基地,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構建覆蓋全民、城鄉融合的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體系,增強人們的數字思維、數字認知、數字技能,著力培養大批應用型人才,加速產業數字化進程和數字新產業的涌現。
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在各行各業和各類群體中顯著提升數字化適應力、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能,消除就業創業障礙。例如,對于產業工人,需要系統開展面向生產全環節的數字技能培訓;對于老年人、殘疾人,需要建設適老化數字產品,開展與此相關的數字技能培訓;對于新興職業群體,制定數字新職業的標準體系,開展專業培訓。全球主要國家都將持續提升公民數字素養上升到構建國家新興戰略競爭力的高度。
要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規則構建
文匯報:數字經濟演進不是“百米跑”,而是“馬拉松”。如何把握“創新”和“安全”這一對動態平衡的關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殷德生:數據是數字經濟的主要投入要素,數據流引領信息流、技術流、資金流和人才流,但其面臨著數據規則重構、數據標準重定等新的變量,尤其是重構數據開放、數據產權、數據保護、數據流動、數據定價等基礎性秩序。因此,“創新”一直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國以“新基建”破解數字經濟賦能升級的“硬核”問題。
數字經濟是數據密集型經濟形態,對規則的敏感性和依賴性很強。要確保數字經濟的“安全”,就需要把握世界數字經濟規則的主導權與話語權,破解規則“卡脖子”問題。數字經濟規則中既具有顯然的全球公共產品屬性,又存在著各國的理念、利益與主張的明顯差異和分歧。數據的開發、利用、定價、算法、標準與保護等深層次問題成為全球難題。
目前,美國、歐盟在爭奪世界數字經濟規則的主導權上主要集中于數據治理、算法治理、數字市場治理等領域。在數據治理上,美歐已形成了各自的基本模式。我國要充分用好“一帶一路”建設、進博會、上合組織等一批重量級國際平臺,主動設置數字經濟全球性議題,推動形成各方普遍接受、具有國際適用性的國際數字規則與治理體系。《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也已提出,要建設公平規范的數字治理生態,構建開放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格局,積極參與數據跨境流動等相關國際規則構建。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