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走出產業興旺路
驅車從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向西南出發,約50公里就到了康蘇鎮鄉村振興基地。從高處極目遠眺,一排排設施農業大棚整齊劃一,一棵棵楊樹泛起綠芽,一株株沙棘連片成林。不遠處,克孜勒蘇河與膘爾托闊依河汩汩流過村莊,滋養著這里的一草一木。
地處帕米爾高原北部的烏恰縣位于祖國的最西端,平均海拔2890米,是一個以傳統畜牧業為主的典型高原牧業縣。地處高原,這里自然條件惡劣,山地、戈壁、荒灘占總面積的98%。現在的烏恰縣康蘇鎮鄉村振興基地在2021年以前曾被稱為瑪依喀克,柯爾克孜語意為“曬得冒油的戈壁灘”。
曾經自然環境惡劣,植被覆蓋率低,風沙肆虐,經過10余年的植樹造林和設施農業建設,這里成為一片生態產業興旺的寶地。
搬下來 留得住
曾經,以傳統畜牧業為主的烏恰縣經濟產業單一,增收空間狹小,一度是深度貧困縣。為讓牧民走出大山,走向定居多業發展的致富道路,從2005年開始,烏恰縣著手規劃實施連片搬遷定居計劃,經過調研最終確定在瑪依喀克建立牧民定居點。
“這里平均海拔1840米,年均氣溫在10℃以上,周邊有兩條河流,水資源相對豐富,是全縣唯一一處土地平坦廣袤、水資源豐富、土壤堿性較小的高山平原地區。”康蘇鎮黨委副書記陳利平說。
2006年起,烏恰縣將膘爾托闊依鄉、波斯坦鐵列克鄉、吉根鄉、鐵列克鄉、烏魯克恰提鄉等7個鄉鎮的農牧民群眾從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搬遷至平均海拔1840米的瑪依喀克。
如何讓牧民搬下來、留得住?瑪依喀克開啟了重建之路。2006年以來,烏恰縣動員干部群眾,分期到瑪依喀克與農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拉沙運土平地、開溝積肥種草、挖坑植樹造林、運石頭建大棚……17年來,先后有4萬余人(次)干部群眾參與到瑪依喀克的建設中來,成功改良戈壁荒灘8萬余畝,其中森林草地41342畝、特色林果19800畝、耕地約5786畝、設施農業1500畝,昔日寸草不生的戈壁荒灘變了模樣,2200余名牧民在這里定居。
如今行走在康蘇鎮,學校、衛生室、戶外文化活動廣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紅頂黃墻的安居富民房錯落有致,柏油路通到了每家每戶,道路兩邊的林木郁郁蔥蔥,不時還能看到小轎車從身邊經過,鎮上村民實現了居住有房屋、產業有支撐、活動有場所、就醫有保障,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提升。
戈壁荒灘的改變還在持續。結合這里的氣候特點和土質結構,從2021年起,康蘇鎮引導村民共種植了6900余株優質蘋果樹和萬畝沙棘。“2023年將新種植3890余株優質蘋果樹,同時,還將新種植2000畝大果沙棘。特色林果的種植既改良了土壤、美化了環境,又為農牧民增收致富尋求了一條新途徑。”陳利平說。
種得好 賣得出
進入4月份以來,康蘇鎮的設施大棚里熱鬧非凡。村民們忙著栽種、管理、采收,大棚里,西紅柿、辣椒、蓮花白、桃子、葡萄、無花果等應有盡有。
在烏恰縣康蘇鎮的一座大棚里,陣陣清新的果香撲鼻而來。大棚主人吐爾地巴依?米馬特拉說:“我們都是綠色種植,別看草莓個頭小,可是甜得很。”
今年48歲的吐爾地巴依?米馬特拉是最早搬遷下來的牧民之一。他說,怎么也沒想到只會放牧的自己,如今竟靠著大棚種植技術每年增收5000余元。去年,他在大棚里種了一茬蓮花白就掙了3500元。“今年我剛種下圣女果和草莓,應該會比去年掙得多。”吐爾地巴依?米馬特拉說。
過去,康蘇鎮由于設施農業發展緩慢,綠葉蔬菜主要從其他地方購入,品種單一價格較高。為應對高原氣候,改變種植條件,從2006年起,康蘇鎮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一座座大棚在戈壁灘上建了起來。
但要讓世代以放牧為生的牧民種菜,實施起來并不容易。建成后的蔬菜大棚最初統一交給原瑪依喀克管委會管理,并對村民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到2019年,管委會改變思路,將大棚“包產到戶”,承包給搬遷牧民,還有專門的農業技術人員到大棚里指導牧民種植蔬菜、水果。
康蘇鎮副鎮長蘇鵬說,為了提高種植收益,找到更多銷路,近年來,康蘇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把培育壯大設施農業作為群眾增加收入、助推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之一,不斷加強新技術推廣應用,優化種植結構,調整種植品種,有效拓寬了群眾增收途徑。
“通過積極了解市場,引導村民種植暢銷蔬菜和瓜果。我們還集中向單位、學校等推銷地產蔬菜,主動洽談農產品銷售公司,讓牧民實現‘種得好、賣得出’。”蘇鵬說,僅2022年,康蘇鎮共為農戶銷售各類果蔬約76萬元。這幾日,已經有20座大棚的辣椒正在銷售,辣椒的產量約為400公斤/棚。“除了辣椒,目前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由縣里統一銷售,根本不愁賣。”蘇鵬說。
如今,昔日的戈壁灘上蔬果飄香,康蘇鎮設施農業大棚已有589座,其中林果棚272座、蔬菜棚317座,大棚里的蔬菜和水果三分之一供應給烏恰縣居民,設施農業已成為農牧民持續增收的有力保障。
蘇鵬說,今年,康蘇鎮聘請山東壽光的技術人員前來指導高標準種植,“我們計劃對現有果蔬大棚進行提質增效,確保農戶在設施農業發展中持續穩定增收”。
育良品 養良畜
走進康蘇鎮阿依尕特村村民吐爾地?烏斯曼家,木制秋千在門外顯得格外別致,小院里的核桃樹、蘋果樹冒著綠芽。吐爾地?烏斯曼熱情迎客,講述起搬遷后的變化。
“過去沒有搬遷時,我家在離這里十幾公里的山區里。”吐爾地?烏斯曼說,那時,山上交通不便,時常沒有信號,還經常有雨雪天氣,山區的牧民生活很貧苦。“即便如此,當時鼓勵大家搬遷時,仍然有很多牧民不愿意搬下來。”吐爾地?烏斯曼說。
“你再看看現在,他們都羨慕搬下來的人。”吐爾地?烏斯曼說,定居以后,村民們享受了更多的好政策,用上了穩定的電,喝上了干凈的水,思想有了很大改變,“現在一年四季都在大棚里種蔬菜水果,牛羊養殖不需要轉場放牧,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近年來,康蘇鎮除了發展設施農業,還持續鞏固畜牧業高效產業地位,大力推動“小畜換大畜,劣畜換良畜”,幫助農牧民購買西門塔爾牛和牦牛,同時邀請專家舉辦養殖、配種、飼料制作等方面的講座,目前全鎮共有西門塔爾牛1360頭,戶均2頭。
最早一批搬遷的牧民阿布都克里木?艾合買提如今已成為養殖大戶。他說,從山上搬下來之后,有了安居房、草料地,還有了棚圈。這些年通過品種改良,他的養殖規模逐年擴大,收入也在逐年提升。“我現在有150頭牦牛、20頭西門塔爾牛,還有15匹馬和20只羊,去年就有20萬元的純收入,今年肯定會更好。”阿布都克里木?艾合買提說。
去年,烏恰縣克爾克孜羊良繁中心落地阿依尕特村,該中心占地面積逾1195畝,圈舍36棟,目前存欄量達5000多只。“良繁中心主要對柯爾克孜羊進行多胎性選育和大體格羊選育培育,通過現代養殖科技推動品種改良,打造柯爾克孜羊產業品牌。”博正羊業辦公室主任林虎說。
阿依尕特村被確定為自治區級鄉村振興示范村,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王鵬軍說,今年,圍繞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的目標,阿依尕特村正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今年,阿依尕特村申報項目13個,涉及資金超過7000萬元,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建設項目和特色林果提升項目都已經在施行中,我們還計劃投入2700萬元進行環境整治和2000畝農業低產田改造。”王鵬軍說,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約19805元,預計今年將超過2.1萬元。
“我們正計劃在克孜勒蘇新村新建村民健身娛樂廣場、果蔬育苗基地和村民服務中心,為阿依尕特村新建辦公樓。同時,國網克州供電公司還將實施綠洲35千伏輸變電工程,改善康蘇鎮電網網架結構,滿足鎮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陳利平說。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