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康巴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打通幸福“最近一公里”
十五分鐘的時間能干什么?早上去早市為家人買些早點,中午孩子放學去接孩子回家,下午吃完晚飯和家人去附近的公園散散步,從家出發,步行十幾分鐘便可以解決幾乎所有的日常所需,幸福生活“近在咫尺”,這樣的愿景正在成為康巴什區千家萬戶的平常事。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顧名思義,就是以社區居民為“圓心”,步行15分鐘左右的距離為“半徑”,“圈”出一個多業態社區商業集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助力打造一個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的社區商圈。在步行一刻鐘范圍的生活圈,越來越多的群眾感受到了便利。
康巴什區每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都有自己的特色。全職媽媽燕越居住的小區在“園丁―學府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內。這個便民生活圈最大的特點就是學校比較多,居住人口也比較密集,現在已經建成了包含教育圈、養老圈、交通圈、就醫圈等10個功能比較完善的小圈兒。燕越早上練完八段錦,又在小區內慢跑了幾圈,呼吸新鮮空氣。本以為她的一天是從晨練開始的,結果了解才得知,她早上已經把女兒送去了幼兒園,還順路吃了一碗羊肉面,一邊收拾家一邊消化了個把小時才又出門開始鍛煉。
雖然暫時離開了工作崗位,但燕越的學習從未停止。最近她在備考工程類的考試,打印學習資料時只需要過個馬路,也不會耽誤很長的時間。平時她還會到園丁社區參加一些社區的活動,偶爾也會抽空到社區的圖書角讀讀書。“我不怎么做美容,要不然樓下還有美容院、按摩館、健身房之類的可以去放松一下。”燕越的生活,平淡而幸福。
康巴什區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優先補齊、優選、配強基本保障類業態,滿足社區居民的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務等基本需求,將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滿意清單”。
為了緩解轄區居民“假期孩子看護難”問題,康巴什區濱河街道正式在社區開啟“萌新小課堂”,免費接收轄區小學到初中學齡段的孩子,并招募社區志愿者做任課輔導老師。老師們提前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在提供作業輔導的同時也將繪畫、社會實踐等納入課程范圍,帶領孩子們享受來自課堂之外的快樂。
隨著假期“萌新小課堂”越來越受歡迎,濱河街道在起先只在假期開設小課堂的基礎上又升級為日常和周末也可以輔導孩子們的日常作業,進一步實現了學校、社區和家庭的無縫對接,切實為家長解決了后顧之憂。
下一步,康巴什區繼續以“便民、利民、惠民”為導向,進一步完善社區綜合便民服務體系,在打造設施便利、品質優良、標準統一、業態豐富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上更上一層樓,更好滿足居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把“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真正變成居民的幸福生活圈。(王智敏)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