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分鐘微短劇引發“文物回家”討論熱,小作品也有大情懷
記者 師文靜
近日,時長只有15分鐘的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在各大平臺火爆刷屏,引發關于文物回歸的討論,也助推微短劇創作走向更大視野。
近來,微短劇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從早期追求狗血、刺激的故事,發展到關注社會議題、尋求自身創作價值的階段。
小作品大話題
目前,3集系列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火爆依舊持續,該作品用文物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化身古代女子逃出博物館,在倫敦街頭與一位中國記者相遇,在其幫助下尋找到回國之路的故事。
作品的前半部分講述了玉壺回家之路,后半部分通過玉壺傳遞家書,講述了諸多流落海外文物的思鄉之情。
微短劇的拍攝手法很簡單,故事也不復雜,而其中真正引發共鳴的是海外文物擬人化表達心聲的場景。明代琉璃磚被切割,思鄉情切;原本成對的唐三彩馬已被迫百余年相隔萬里;笛師陶俑給琴師陶俑傳達思念之情,想再一起演奏《長歌行》……數以萬計流落海外的文物終于可以自己“發聲”,成為微短劇創作的主角,以這種巧妙的方式喚醒了千萬觀眾的心,“讓文物回家”這句話變得形象、直觀、可感。
這部微短劇還通過微小篇幅傳遞出豐富的信息,比如玉壺與記者相遇時滿臉灰塵,表達海外博物館對文物保護不力;玉壺驚訝記者住的房子真大,呈現大英博物館里中國文物被隨意擱置的擁擠之態;玉壺不斷地強調自己的名字,是因為大英博物館文物只有編號,沒有名字;玉壺做噩夢,則傳遞出文物被掠奪到海外的野蠻粗暴。
這部微短劇的巧妙表達,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文化和情感上的共鳴。國寶文物歸家之路坎坷,期盼它們回歸卻是每個人的最強心聲。大家紛紛在評論區留言,期待這些文物有一天能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后,近日片名類似的動畫電影出現在8月電影備案立項公示名單中。動畫影片《逃離大英博物館》已獲同意拍攝,影片講述一百多年前流落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在春節前夕蘇醒,因思念祖國逃離大英博物館回國過年的故事。
由這部作品可以看出,微短劇創作者們開始從探尋歷史、深厚的文化情懷以及青年人的家國情懷等角度去展開思考,以求創作出能引發當下大眾強烈共鳴的作品。
微短劇紅海
一集只有幾分鐘的微短劇,故事節奏快,劇情起承轉合吸睛,而且情緒帶動性強,很適合觀眾碎片化時間追劇。經過幾年的發展,微短劇已進入市場紅海。
據了解,2023年1-7月在廣電總局“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中登記且符合重點網絡影視劇上線備案通過片目中,網絡微短劇共計1299部,29488集。從最新作品來看,出圈的微短劇在創作手法、創作題材方面都在進行突破,題材越來越豐富多元,格局視野越來越寬闊。
早期微短劇熱衷古裝愛情、都市懸疑等題材,出現題材同質化、敘事套路化、人設臉譜化等問題,而當下微短劇已開始挖掘鄉村、青春、職場、女性、老年、美食、革命、科幻、公安、傳統文化等題材。
《二十九》以小篇幅聚焦女性議題,主演名氣大、服化道檔次高、女性故事反套路,成為討論度很高的作品。
《拜托啦奶奶》圍繞農村留守老人與城市叛逆少女的反差故事,呈現了一段雞飛狗跳又溫暖恬適的夏日時光,勾起人們關于兒時的回憶和成長的反省,更引起大眾對老年群體生存狀況與情感世界的關注。
《我是名角兒》《步天歌》等微短劇聚焦傳統文化,前者將京劇經典與現代劇情雜糅,展現傳統京劇的魅力,后者是首部博物館題材虛擬微短劇,將天文、歷史、文化元素融于奇幻的劇情之中,圍繞古代神秘星象圖與一件件文物展開元宇宙冒險之旅。
諜戰題材微短劇《追捕者》運用快節奏敘事玩轉諜戰沖突和快感,吸引傳統題材劇愛好者的目光。
從最新備案微短劇來看,有不少新鮮的題材值得關注。比如農村題材的《誰動了我的扳手》《麻地村傳奇》《鄉村囧事》等。微短劇除了繼續挖掘觀眾愛看的爽文等風格作品,越來越注重聚焦社會議題,洞察大眾社交中的情緒共鳴并展開創作,尋找更多可能性。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