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哲宇:用青春影像敘述澎湃中國
【觀察者】
作者:史哲宇(青年學者,供職于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長期從事紀錄片研究、制作工作。)
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輝煌、百余年奮斗史的壯闊波瀾、960多萬平方公里自然景觀的旖旎多姿、14億多人民共同奮斗的時代故事……這些都為中國紀錄片創作提供了豐厚的題材寶藏,也能讓觀眾在欣賞紀錄片的過程中,受到文化的浸潤、藝術的熏陶和心靈的震撼。
紀錄片人常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如同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在為時代中國留影、為人民群眾畫像、與大千世界共鳴的紀錄片創作中,越來越多的青年創作者以其銳意創新的探索、創意迭出的佳作和青春激揚的影像,收集時代光芒、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回望85年前的1938年,同樣是一群志存高遠的年輕人在烽火歲月中創辦了延安電影團。由此,中國紀錄片事業開啟了一段激蕩風云的傳奇,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一扇扇回望歷史長河的窗口。也是從那時起,順應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創作的迭代,中國紀錄片事業得以持續發展。其中,創作主體一直有年輕人的身影,他們與這個歷史悠久又青春蓬勃的國家一起經歷和見證,努力集聚文化記憶、集體記憶,通過一個個瞬間凝練真實和偉大、通過一個個人物刻畫時代和情懷、通過一個個細節引發思考和感悟。
近年來,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有力扶持、全社會對文藝精品的呼喚期盼下,中國紀錄片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盛況。題材領域不斷拓展、產業規模逐年遞增、社會影響日益加深、精品佳作集中涌現、國際傳播碩果累累,如此洋洋大觀被稱作“中國紀錄片的春天到來了”,廣大青年紀錄片從業者是幸運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也是當之無愧的創造者。
青年紀錄片創作者不斷探索、拓展紀錄片的題材領域,除了傳統的歷史、人文等題材,還涌現出展現潛心探索未知科學領域、展現鮮活生命的個體經歷等題材的紀錄片,為觀眾帶來了更多樣的體驗;青年紀錄片創作者對當代青年主流受眾的欣賞需求感同身受,他們探索長、中、短、微不同紀錄片形式,嘗試將宣傳教育、藝術品鑒和國際傳播在紀錄片中進行有機結合;青年紀錄片創作者適應媒介融合的技術迭代和傳播渠道,為觀眾提供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視聽體驗,讓紀錄片在媒體融合時代實現“破壁”“出圈”和“跨界”。
更重要的是,“關注現實、記錄時代”越來越成為青年紀錄片創作者的自覺和共識。在邊疆、在鄉村、在社區、在校園,他們扎根生活,以青春視角記錄時代,講述兼具溫度和銳度的現實故事,用真實的力量描摹著澎湃中國的現實圖景。他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充沛的情感記錄時代中國的不同側面,用有溫度的鏡頭傳遞感人的精神力量,以文化自覺講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他們的真實記錄、認真描摹、廣泛傳播,人們品讀到了這樣的故事——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在奔騰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個夢想正在變為現實。
進步顯而易見,但我們也要看到,在走向紀錄片強國的道路上還需要我們的青年創作群體不負青春、接續奮斗。時代的命題給了廣大青年紀錄片創作者更廣闊的舞臺,讓他們有機會通過實踐去思考、探索和嘗試。我相信,青年紀錄片創作者能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供更多支持,為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凝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添磚加瓦。
本期選題支持 牛夢笛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9日 12版)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