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心態受害者”和他們不敢犯錯的人生
光明網評論員:這幾天,“好學生心態”這幾個字在網絡上獲得了不小的關注。起因是有人在社交平臺上開設了一個“好學生心態受害者”,沒想到有不少年輕人加入。所謂“好學生心態”主要有如下幾個特征:自覺遵守所有規矩,完成上級指定的任務;過于重視價值實現和正向反饋;恐懼失誤,習慣性自我PUA;習慣性討好,不會拒絕等等。
隨后也有媒體采訪了幾位“好學生心態受害者”,他們也有著共性的特征。比如他們往往都有著不錯的學習成績,也上了不錯的大學,也頗受家里人的贊許。但他們在工作中卻感到一種痛苦、迷茫,他們對現狀不滿,卻又怯于改變。有些甚至報復性叛逆,導致人生陡然向下轉折。
這其實也沒有什么奇怪,循規蹈矩的人遇到靈活的規則,自然會產生種種不適應。但有意思的是,這種心態卻被冠以“好學生心態”,似乎是好學生才會有這個問題。但有沒有一種可能,其實恰恰是因為有這種心態,才成了“好學生”?
就像那句“小鎮做題家”的調侃,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小鎮與否,多數人在教育體系里成功的方式其實都是“做題”。學生只有把題型刷得滾瓜爛熟,在有限的機會里(中考或高考)、在極小的容差范圍內(“差一分差一千人”),取得考場上的成功。而這樣的模式,什么樣的心態或是性格更加適配,似乎必然是“好學生”了――有著更強的服從性和紀律性。
就像一位接受采訪的“好學生”,說自己就讀的學校會按照成績分班,如果掉進“普通班”,幾乎就得不到學校的教育資源傾斜,這是她第一次認識到“差學生”的殘酷性。所以“好學生心態”更像是“成功”的代價。為了“成功”,那么只能是這樣的心態,這和“好學生”其實沒有什么關系,而是更加適配教育選拔模式的心態。
但現在人們似乎又開始期待有沖勁、有干勁的年輕人,尤其是強調科技創新的當下,人們越來越希望年輕人有天馬行空的想法,有不循常理的創意。但這些,我們似乎難指望“唯唯諾諾,不會拒絕”“自覺遵守所有規矩”的“好學生”實現這一點。也就是說無論是學生自己,還是社會期待,似乎都對這種心態不甚滿意。
而要改變這個問題,靠學生自己的心理調適恐怕還不夠。這需要教育和社會選拔模式的調整,引導學生不必那么拘泥于戰戰兢兢的步伐,而同樣可以取得成功,或者說是機制可以把那些“調皮”“思維發散”“玩世不恭”的“好學生”給選拔出來。
其實看著這些“好學生心態受害者”的自述,還是頗讓人辛酸的。他們在年輕的時候那么小心謹慎,生怕有一步走錯,但在工作之后又不斷地受挫,產生了自我懷疑。而這種現實,也從側面說明一元化的教育評價,已經不太能適配多元化的社會樣態。學生那些從小深信不疑的知識,到了職場、社會已經不再那么管用了。
從這個角度看,這種“好學生心態”已經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候了。就像那句著名的家長口頭禪“你現在的任務只有學習”,應付現在可以,但未來怎么辦呢?人生是漫長的,現實是多元的,我們應該從這種“復雜”的角度,去培養真正的好學生。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