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布2024年度知識產權“十大事件”和“基層改革創新舉措”
4月25日上午,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開發布會,對外發布2024年度廣東知識產權“十大事件”和15項“基層改革創新舉措”。“十大事件”重點聚焦對全省知識產權事業產生全局性、引領性影響力的創新性事件,突出反映廣東持續提升知識產權全鏈條發展動能、助力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成就。“基層改革創新舉措”聚焦各地市、各單位在重點領域具有首創性、示范性、可復制推廣的舉措做法,展現全省基層知識產權改革新風貌。
2024年度廣東知識產權“十大事件”分別是:廣東高規格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大會”,大灣區知識產權創新發展展現蓬勃生機;廣東開展“法官百企面對面”,共筑法治營商新生態;廣東出臺《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政策,有力促進創新成果知識產權高水平創造運用和保護;廣東創新推進地理標志特色鎮建設“一鎮一策”富民興業,激活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廣東實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惠企對接”行動,公共服務從普惠邁向精準;廣東海關強化跨境協同保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保護網絡;深圳出臺河套深圳園區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36條”,打造粵港知識產權合作示范典型;廣東檢察機關深入推進知識產權綜合履職,服務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強強聯合,并船出海,廣東省打印耗材高端制造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創新產業競爭合作發展新模式;深圳創新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機制,經驗做法獲全國推廣。
2024年度廣東知識產權“基層改革創新舉措”分別是:專利局廣州代辦處提供專利開放許可全鏈條便利化服務,助力企業創新發展;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建立“多元技術事實查明”機制,服務灣區科技創新;廣州越秀發行全國首單智慧建設科創票據(ABN)模式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知識產權融資更具“生命力”;“一庭兩中心”整體入駐中新廣州知識城,形成知識產權綜合改革新范式;廣州南沙首創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對比檢索服務,促進灣區互融互通;深圳建立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糾紛化解、案件審理等全流程協作機制,構建部門協同大保護格局;珠海高效優化知識產權糾紛快速處理機制,以“平臺整合+技術支撐+標準引領”實現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無縫銜接;佛山探索鎮街直聯新路徑,驅動制造業重點鎮街知識產權服務治理雙提升;河源連平打造鷹嘴蜜桃地理標志“甜蜜名片”,撬動桃品牌高質量發展;梅州引專利轉化活水,掘產業發展潛力;東莞創新推出潮玩版權貸,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山以標準賦能基層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提升服務效能;湛江徐聞構建 "地理標志+數據賦能" 雙輪驅動模式,壯大菠蘿特色產業;肇慶懷集擦亮“懷集味道”金字招牌,以公用品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清遠推進知識產權“嵌入式”服務,助推地方特色產業升級增效。
據了解,廣東省已連續第六年評選并發布年度廣東省知識產權“十大事件”“基層改革創新舉措”,本次共收到108件來自全省市場監管系統及知識產權各領域各行業推薦的重要事件和創新型舉措,歷經了廣泛征集、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等多個階段,最終評選出十大事件和十五項創新舉措。
省法院、省檢察院、省科技廳、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等相關部門業務負責人出席發布活動。
2024年度廣東知識產權“十大事件”“基層改革創新舉措”簡介
一、2024年度廣東知識產權“十大事件”
事件1:廣東高規格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大會”,大灣區知識產權創新發展展現蓬勃生機
2024年3月26日,廣東省知識產權局會同廣州市政府、香港知識產權署、澳門經科局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大會”,三地政府部門、40多家高校、60多家金融機構、200多家服務機構及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和企業人員參與。大會構建“政產學研金”平臺,促成23個縣域產業需求對接,推動130多項技術需求“揭榜”;復盤20個典型案例,助企提升知產管理能力;通過“百校助百縣”活動,促成向縣域轉移知識產權超千項,地標產品交易額超50億元;促成轉化簽約項目32個,金額超18億元,帶動港澳10余項專利落地,為打造世界級知識產權高地注入新動能。
事件2:廣東開展“法官百企面對面”,共筑法治營商新生態
2024年,廣東省法院圍繞“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主題,面對全省近百家企業舉辦知識產權保護宣講會,通過“案例宣講+互動問答+意見建議+政企交流”回應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司法需求。宣講會受到民主與法制網、廣東電視臺等十幾家媒體報道,獲評“2023—2024年全省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優秀普法工作項目”,以“促進新質生產力”專題典型案例在全國首次發布,獲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公眾號轉發推薦。這是廣東法院以優質的司法服務、精準的普法舉措增強企業自主創新信心決心的探索,引領關鍵科創成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事件3:廣東出臺《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政策,有力促進創新成果知識產權高水平創造運用和保護
2024年,廣東省出臺《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的意見》《廣東省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實施方案(2024-2027年)》《廣東省高校和科研事業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認定工作指引(試行)》等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法規,形成了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單列管理”+“盡職免責”政策“組合拳”,擴大全省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自主管理權。通過完善行政司法協同保護、知識產權的保護、管理和服務、盡職免責機制解決了后顧之憂,激發了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得到社會廣泛認可與好評。
事件4:廣東創新推進地理標志特色鎮建設“一鎮一策”富民興業,激活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2024年,廣東省知識產權局服務“百千萬工程”,圍繞“八個一批”集成市場監管資源,創新建設6個地理標志特色鎮,探索地理標志賦能縣域經濟發展有效路徑。突出“土”字提質量,江門會城街道推出新會陳皮數字化溯源管理系統并發放首張“灣區認證”證書,潮州鳳凰鎮建設茶葉檢測平臺強化監管。突出“特”字塑品牌,韶關黃磜打造地理標志產品IP形成沉浸式品牌傳播場景,梅州三圳鎮構建富硒農產品地理標志集群深化“世界長壽之鄉”品牌價值。突出“產”字促融合,茂名根子鎮成立維權援助服務站服務企業農戶長遠發展;清遠英紅鎮寫好“茶”文章構建起“地標+”的立體發展格局。
事件5:廣東實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惠企對接”行動,公共服務從普惠邁向精準
2024年,廣東在全省啟動并實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惠企對接”行動,舉辦各類對接活動583次,支持全省“1+21+N”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中的226家服務機構深度參與,累計征集超1.5萬家創新主體公共服務需求8059件,提供檢索分析、專利轉化、法律咨詢、質押融資等服務累計9764次,最終促成與1297家主體達成合作簽約,實現知識產權服務與企業創新需求高效匹配。同期,舉辦首屆廣東省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專利檢索大賽,支持成立“廣東省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聯盟”,織密織實公共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整體合力。
事件6:廣東海關強化跨境協同保護,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保護網絡
2024年,按照海關總署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行動的具體要求,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協調指導深圳、黃埔海關,強化一體化協同行動,創新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跨境保護體系,通過建立精準高效的風控機制、落實快速聯動的查處機制、實施全面協同的保護機制等多項措施,有效打擊經香港轉運出口侵權貨物的違法行為,查獲經香港、深圳“假中轉”侵權貨物21批次,數量達34.5萬件,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保護高地,維護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做出了積極貢獻。
事件7:深圳出臺河套深圳園區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36條”,打造粵港知識產權合作示范典型
2024年11月,深圳10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的意見》(河套深圳園區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36條”),涵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協同保護、行政保護、司法保護等七方面,為探索深港知識產權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提供政策支撐,目前已有國家級跨境知識產權交易平臺、跨境知識產權案件協同處置機制、河套深圳園區法庭等13項政策落地見效。該意見是全國首部面向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制度,著力將深港知識產權合作打造成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的典型示范。
事件8:廣東檢察機關深入推進知識產權綜合履職,服務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4年,全省檢察機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委和最高檢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通過開展檢察護企專項行動、加大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打擊力度、突出對高新技術、關鍵核心技術、事關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商業秘密的司法保護力度、發布《企業版權保護與應用指引(試行)》、研究出臺《廣東檢察機關關于辦理職務科技成果領域刑事案件審查工作指引》、深入推進知識產權綜合履職等方式,服務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貢獻廣東檢察力量。
事件9:強強聯合,并船出海,廣東省打印耗材高端制造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創新產業競爭合作發展新模式
2024年10月,廣東省打印耗材高端制造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在珠海成立,由廣東省打印耗材行業協會、珠海天威飛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珠海智專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等8家單位聯合發起,是省內首個由“行業協會+企業+服務機構”共同發起的產業知識產權聯盟。聯盟創新建立“技術準入+法律合規”雙審機制,運用“LETS”四維評價模型評估專利價值,從224件入池專利中篩選202件構建專利池,推動14家企業達成專利入池共識,為產業協同創新和知識產權高效轉化提供標準化管理范式。并成功化解首例入池專利糾紛(SD案),為同類糾紛提供高效經濟解決方案。
事件10:深圳創新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機制,經驗做法獲全國推廣
2024年,深圳多部門聯合建立“海外風險防控、案件監測響應、糾紛應對指導、意識能力提升、資源整合共享”的“五位一體”全流程海外知識產權維權工作體系,聚焦“事前”風險防控、“事中”精準指導、“事后”總結提升等環節,構建海外維權立體化工作格局,累計監測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案件1955件,為1968家涉案企業提供“一對一”應對指導,為企業減少損失超21億美元。“深圳構建立體化海外維權工作格局護航企業‘揚帆出海’”“創新海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機制”等經驗做法獲全國推廣。
二、2024年度廣東知識產權“基層改革創新舉措”
舉措1:專利局廣州代辦處提供專利開放許可全鏈條便利化服務,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2024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廣州代辦處采取“緊前摸底、全面宣講、精準對接、靠前服務”四項舉措構建全流程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工作。組建專業團隊開展系統培訓,利用新媒體、線下培訓、服務站聯動擴大政策覆蓋面;針對高校、企業開展專題座談解決堵點,編制操作手冊并提供容錯辦理,積極靠前服務創新主體。全年完成開放許可聲明383件,備案281件,覆蓋6省39家企業,形成“線上登記2日辦結”的高效模式,推動知識產權服務網延伸至珠三角及粵東西北地區,為創新主體提供全鏈條便利化服務。
舉措2: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建立“多元技術事實查明”機制,服務灣區科技創新
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構建“多元技術事實查明”機制,探索制定《關于技術調查官選任和管理暫行辦法》《關于技術調查官參與訴訟活動的暫行辦法》等7項技術調查方面的規章制度,建立“技術調查官+技術顧問+技術咨詢專家”調查官“廣知模式”,推動科技賦能技術事實查明。2019年至2024年12月,技術調查官共參與6529件案件的技術事實查明,約在半個月內出具參審案件的技術調查意見,短于鑒定機構30個工作日出具鑒定意見的周期,推動審判質效不斷提高,為創新驅動提供了高效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舉措3:廣州越秀發行全國首單智慧建設科創票據(ABN)模式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知識產權融資更具“生命力”
2024年9月25日,廣州市越秀區推出全國首單智慧建設領域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越知1號”。該產品在全省首次采用“信托+保理”結構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模式,發行規模7800萬元,優先級外部評級AAA,發行利率2.77%,具備“知識產權+科創票據”雙認證。產品以越秀區內4家工程設計領域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11件專利、4件商標為底層資產,有效將知識產權的潛在價值轉化為具有流通性的金融產品,為科技型企業通過直接融資市場實現融資開拓出了一條新的途徑,創新了科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發債的新模式,使融資模式更具“生命力”。
舉措4:“一庭兩中心”整體入駐中新廣州知識城,形成知識產權綜合改革新范式
2024年1月2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廣州巡回評審庭、廣州商標審查協作中心、廣東省知識產權開發與服務中心入駐“廣東省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中心”,推動中新廣州知識城片區實現專利、商標“雙審查”資源全覆蓋,形成“審查提速、保護強化、服務創新、人才集聚”的知識產權綜合改革新范式。入駐當年,完成商標形式審查328萬件,實質審查首次實審128.8萬件,后續業務審查80.6萬件,馬德里國際注冊商標審查2269件,國際注冊領土延伸審查9344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商標品牌培育發展,為大灣區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
舉措5:廣州南沙首創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對比檢索服務,促進灣區互融互通
廣州市南沙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建設首個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對比檢索公共服務平臺,首創知識產權檢索結果三地對比呈現功能和專利檢索詞云圖展示形式,覆蓋電腦PC、手機H5和微信小程序三大用戶終端使用場景,隨時隨地為用戶提供便捷知識產權服務。目前,該平臺已收錄知識產權數據超1.4億條,提供知識產權檢索服務超39萬次;集聚了超3萬項可轉移轉化知識產權成果和59家優質的粵港澳知識產權服務機構,促進粵港澳知識產權資源深度融合,有效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能力。
舉措6:深圳建立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糾紛化解、案件審理等全流程協作機制,構建部門協同大保護格局
深圳在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糾紛化解、案件審理等全流程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協作機制。行政執法方面,市場監管、公安、海關三部門建立“口岸攔、屬地挖、源頭治”協同保護機制,2024年查辦知識產權行政案件1796宗,海關查扣涉嫌侵權貨物物品5822批次,破獲侵犯知識產權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犯罪案件271起;糾紛化解方面,市場監管局、司法局、法院、仲裁院建立訴訟、行政裁決、仲裁、調解銜接機制;案件審理方面,市場監管局、法院建立行政確權與訴訟協調審理機制,構建覆蓋全流程的部門協同大保護格局,有力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效能。
舉措7:珠海高效優化知識產權糾紛快速處理機制,以“平臺整合+技術支撐+標準引領”實現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無縫銜接
珠海創新知識產權糾紛快速處理機制,通過搭建協同保護信息平臺,集成12家單位25項業務;聯合各級法院,建立訴訟綠色通道、巡回法庭、訴調對接室、珠港澳調解中心等,實現維權全鏈條提速;制定全省首個糾紛快速處理地方標準,優化糾紛快速處理標準體系。2024年,處理案件4424件,進入快速處理程序的專利侵權糾紛案件平均處理周期比法定時限壓縮70%以上,出具侵權判定咨詢意見書平均周期壓縮95.6%,法院處理的司法案件中有38.3%通過調解快速結案,較法定結案周期壓縮67%以上,實現維權效率與司法效能雙提升。
舉措8:佛山探索鎮街直聯新路徑,驅動制造業重點鎮街知識產權服務治理雙提升
佛山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聚焦全市制造業重點鎮街,以“一盤棋”謀劃部署機制建設、“一體化”協同推進執法保護、“一張網”廣泛布局基層站點、“一條鏈”延伸拓展直連服務等“四個一”為抓手,開展鎮街直聯共建,主動實施靠前服務,構建形成上下聯動的知識產權服務管理新格局。累計布局14家保護工作站、5家商標指導站,開展“進鎮街”活動30余場,服務企業80余家,協同鎮街市場監管所執法79次,出具侵權判定意見15次,助力鎮街知識產權基層治理能力和企業服務水平雙提升。
舉措9:河源連平打造鷹嘴蜜桃地理標志“甜蜜名片”,撬動桃品牌高質量發展
河源連平縣以“中國鷹嘴蜜桃之鄉”為基底,依托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優勢,構建“品牌建設+品質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推動“連平鷹嘴蜜桃”地理標志產業升級為富民興村的“甜蜜事業”。2024年,連平縣鷹嘴蜜桃現有種植戶8100戶,種植面積達8.8萬畝,鮮果總產量約11.22萬噸,年產值21億元以上,成為帶動地方經濟增長、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性產業,實現地理標志產品向富民產業的成功蝶變。
舉措10:梅州引專利轉化活水,掘產業發展潛力
2024年,廣東省科學院梅州產業技術研究院豐富專利轉化資源庫,通過協會對接、企業需求調研、線上專利供需平臺資源發布等方式,挖掘存量專利潛在的市場活力和價值,助力企業創新發展與產業升級。其中,該院向14家省科學院下屬研究機構整合擬交易專利1200余項并在梅州市“高校院所+產業”專利供需專項平臺網站上線,涵蓋電子信息、材料化工、生物健康等領域。
舉措11:東莞創新推出潮玩版權貸,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4年10月,東莞市發布首個版權質押融資產品—東莞潮玩版權貸,首批授信10.55億元,標志著在創新推進版權金融工作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使版權這一“無形資產”變成“真金白銀”,有力推動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知識產權報》等多家國家級媒體對有關舉措進行了報道,專家評價有關舉措“確實有創新和引領示范的意義”,取得良好社會影響。
舉措12:中山以標準賦能基層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提升服務效能
2024年,中山市深中標準質量研究中心依托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中山知識產權服務工作站、廣州商標審查協作中心中山知識產權服務工作站以及中山市地理標志技術研究工作站三大平臺,積極發揮知識產權政策有效觸達基層的橋梁作用,通過“鎮街商標窗口知識產權水平與標準能力提升、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與標準引領雙賦能、地理標志標準化構筑助力產業發展、地方標準織密‘1+1+N’知識產權保護網絡”的模式有效化解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與基層脫節的難題,有力提升基層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效能。
舉措13:湛江徐聞構建"地理標志+數據賦能"雙輪驅動模式,壯大菠蘿特色產業
湛江市徐聞縣創新構建“地理標志+數據賦能”雙輪驅動模式,出臺《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辦法》,主導制定17項行業、地方及團體標準,夯實產業基礎;打造“徐聞菠蘿產品價格指數數據集”,構建AI供需預警模型指導錯峰上市,帶動電商價格提升及跨境營銷,形成三產融合新范式;深挖文化生態價值,推進“菠蘿的海”文旅開發,建設特色鎮和驛站,組織品牌推介活動,支持46家企業使用專用標志。2024年實現鮮果產值25億元,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建成RCEP菠蘿國際交易中心,實現“菠蘿出海”。
舉措14:肇慶懷集擦亮“懷集味道”金字招牌,以公用品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肇慶市懷集縣以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強縣試點縣為抓手,聚焦培育地理標志與“懷集味道”區域公用品牌,整合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名特優新農產品等農業品牌組成品牌矩陣,吸引全縣優質農業經營主體加入“懷集味道”供銷產業鏈,擦亮“懷集味道”金字招牌,壯大農業整體品牌實力。2024年,全縣從事地理標志產品生產加工主體數量約600家,地理標志產業從業人數1.1萬人,平均年收入約6萬元/人,從事地理標志產品生產加工的規上企業數量32家,地理標志產業總產值約15億元,年出口額約4億元,全面帶動食品、農副產品產業增加值120億元,同比增長4.5%。
舉措15:清遠推進知識產權“嵌入式”服務,助推地方特色產業升級增效
清遠市市場監管局創新構建知識產權“嵌入式”服務體系,聚焦“五大百億”農業產業全鏈條發展,通過專利導航繪制產業“加工樹”圖譜(入庫專利超200萬條),轉化高校技術破解種苗選育、保鮮加工等10余項技術瓶頸;培育“瑤山那抹紅”等區域品牌,新增地理標志產品11件、證明商標4件,推動英德紅茶入選“一帶一路”推廣清單;組織116家次企業參展,實現“五大百億”產業綜合產值增長30%。2024年專利產品備案增長70.84%,查處侵權線索214條,通過“技術+品牌+保護”三位一體服務,助力特色產業從田間到市場的全周期升級。
(通訊員:粵市監)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