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燈號丨14年堅守數百個閥門,他保持零差錯紀錄
堅守閥門

孫校雨,一級上士,榮立三等功2次。
“4500余噸油料,3天完成接收。”這是演訓指揮部給倉庫下達的任務。
“一次作業只能接收500噸油料,除去油罐車進出場時間,一天最多只能接收1500噸油料。”任務下達當天,保管班班長孫校雨算了這樣一筆賬,在不出任何問題的情況下,就算是連軸轉,3天時間也只能勉強完成任務。
清晨,當一列滿載油料的油罐車緩緩駛入庫區時,孫校雨早已帶領隊員們嚴陣以待。“停!”他一聲令下,油罐車精準地停在整齊排列的鶴位下。
鉛封檢查、油罐取樣、測油高、測密度、測溫度……鐵路棧橋上,隊員們熱火朝天地忙碌起來。接收完第一批油料,孫校雨低頭看了看表,比預計時間慢了半小時。
望著滿頭大汗的隊員,孫校雨重新梳理了任務,并對人員編組進行了調整。接下來的作業速度明顯加快,大家有條不紊地架設鶴管、打開閥門、引油灌泵、啟動油泵,一股股“戰場血液”如泉涌般流向儲油罐。
距離任務結束還有24小時。夜黑如墨,手電筒閃爍著微光。作業現場,孫校雨每到一處都要埋頭查看儀表上的數據:“壓力表數值變化正常,油面下降速度正常……”
這3天里,孫校雨像一顆螺絲釘牢牢地鉚在收發現場,就是打個盹兒,手也要放在輸油管道上。
當最后一列油罐車離開站臺,孫校雨再次確認輸油閥門完全關閉后,他那緊繃的神經終于放松下來。
聯勤保障連著戰斗力,聯勤兵的戰場沒有隆隆的炮聲,更多的是默默堅守。當油料保管員的14年間,孫校雨每天都要對輸油管線和數百個閥門進行檢查。打開閥門,那一條條通往儲油罐的輸油管路就像附在孫校雨身上的毛細血管,時刻牽動著他的神經。
一天深夜,倉庫緊急發出一批油料。就在即將引油灌泵的緊要關頭,孫校雨一聲大喝,叫停了作業。原來,儲油罐區的一名戰士開錯了閥門。細心的孫校雨看出了問題,避免了一起油料錯發事故。
入伍至今,孫校雨記錄了滿滿5大本的業務筆記,不但做到了“一口清”“一摸準”,還保持著業務操作零差錯的紀錄,他所負責的洞庫也多次被上級評為“紅旗洞庫”。2022年,倉庫組織群眾性練兵比武,在5個油料比賽項目中,他一人斬獲3項冠軍。
在教導員柴慧增看來,“孫校雨能成為尖兵,離不開他能吃苦、敢沖鋒的戰斗作風”。在所有日常作業中,清罐作業是官兵公認最困難、最辛苦的一項工作。大家把清罐作業形象地比作“刷鍋”——鍋清理不干凈,做菜就會有怪味。
清罐作業的難處,在于清理油渣。偌大的儲油罐內,漆黑一片,站在又黏又滑的油渣上,稍有不慎就會摔倒。更麻煩的是,待清理的油罐里還充斥著有毒氣體,哪怕是佩戴防毒面具和氧氣瓶,工作時間也不能太長。
每次清罐作業,孫校雨總是沖在最前面。在他看來,“作為骨干,只有先把自己立起來,才能把工作標準在身邊人心中牢牢樹起來。”
(本文刊于2022年11月1日《解放軍報》“長征副刊”版)
解放軍報微信發布
編輯:劉妍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