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沙塵天氣已致安徽16市出現29天重污染
今年一季度,全省空氣質量主要指標穩中向好,優良天數比例為79.2%,同比上升5.2個百分點。5月5日,記者從安徽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雖然我省整體空氣質量趨勢向好,但仍然面臨很多不利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且近期遭遇了連續多輪嚴重的沙塵天氣,據統計,全省16個地級市共出現47天重污染天,有29天是由于沙塵天導致的,這29天中還包含25天嚴重污染。
一季度優良天數比例同比增加
“一季度,全省空氣質量主要指標穩中向好。”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孫艷輝介紹,一季度全省優良天數比例為79.2%,同比上升5.2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5%;兩項指標改善幅度分居全國第1位、第3位和長三角第1位、第2位。
孫艷輝表示,整體空氣質量趨勢向好,為順利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開了一個好頭,但受沙塵等影響,重污染天數比例為1.7%(沙塵天導致了7天重污染天),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
此外,今年一季度,全省16個地級市中,按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黃山、宣城和池州相對較好,阜陽、淮北和宿州相對較差;按PM2.5濃度排名,黃山、宣城和銅陵相對較好,阜陽、亳州和淮北相對較差;按優良天數比例排名,黃山、宣城和銅陵相對較好,亳州、阜陽和淮北相對較差。
根據統計,一季度全省16個地級市發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的城市有7個,分別是亳州、阜陽、宿州、淮北、淮南、蚌埠和六安。在生態環境部通報的2023年一季度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變化情況較好的前20位里,我省就有7個,分別是宣城、銅陵、池州、馬鞍山、淮南、蚌埠、蕪湖。
3月份4月份兩次沙塵暴對我省影響范圍最大
2023年1月以來,全國共出現12次沙塵天氣過程,為近10年來最多。
“影響到安徽省的沙塵過程主要集中在1月、3月和4月。”孫艷輝介紹,其中3月23日-28日、4月11日-16日兩次沙塵暴對安徽省影響范圍最大,強度最強,除黃山外,安徽省其余各市均出現高濃度的粗顆粒物污染,導致出現AQI“爆表”的情況,其中亳州和阜陽市PM10日均值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
孫艷輝介紹,與往年相比,今年以來沙塵天氣有兩個特點,“一是出現時間早,首次出現沙塵天氣的日期為1月12日,比常年平均日期偏早了32天。”二是沙塵天氣過程次數偏多,較常年同期偏多約2次。據分析,主要原因是蒙古積雪面積較往年明顯偏小,積雪覆蓋日數也較過去20年顯著偏少,因此沙塵天氣過程載沙量較大,且今年春季蒙古國和我國西北的主要沙源地降水處于偏少態勢,氣溫偏高,有利于沙塵活動。
據統計,截至5月3日,沙塵過程導致全省累計的PM2.5平均濃度升高約1.5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濃度升高約18.7微克/立方米。全省優良天數比率損失約7.9個百分點。我省16個地級市共出現47天重污染天,有29天是由于沙塵天導致的,這29天中還包含25天嚴重污染。
去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超額完成任務
“近年來,我省頒布實施多項行動方案,圓滿完成了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既定目標,霧霾天氣明顯減少,居民的藍天幸福感顯著增強。”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處長王彬彬介紹,特別是2018年以來,在深入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實踐中,我省全面完成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淘汰,全省范圍內40萬輛黃標車實現全部淘汰。
據其介紹,2022年,我省繼續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深入推進各項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任務,推進8家鋼鐵企業開展超低排放改造,排查整治4940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突出問題1454個,劃定全省16市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行區,組織開展12個重點領域4030個問題點位顆粒物污染專項治理。
去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34.9微克/立方米,為歷史最好水平;優良天數比率為 81.8%,是長三角任務完成情況最好的省;全省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比率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目標。
為激勵各地推動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2年,我省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激勵資金1億元,獲得補償激勵資金較多的市分別為淮南(1829萬元)、黃山(1357萬元),較少的市池州(71萬元)、安慶(174萬元)。
孫艷輝表示,今年一季度,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雖然主要考核指標同比改善,但仍然面臨很多不利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氣象條件不利因素很多,最直觀的就是沙塵天氣明顯偏多。”此外,3月以來,我省氣溫全面回升,高溫、低濕、小風等不利氣象條件疊加VOCs和NO2等前體物的排放,4月2日我省首次出現臭氧區域性污染,截至5月3日,臭氧已累計超標26天。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