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鑲金漆
在北京市朝陽區小紅門鄉,依托京城著名老字號企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漆鑲嵌髹飾技藝”的申報、保護、傳承單位打造的非遺主題博物館,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金漆鑲嵌是中國傳統漆器的重要門類,向來為皇家所用。以木胎成型、髹漆,然后在漆底上運用鑲嵌、雕填、彩填、堆古罩漆、刻灰、平金開彩、斷紋、刻漆、金銀、罩漆等裝飾技法,作品華貴雍容,帶有濃厚的“京味兒”。1956年,散落在北京各處的16家手工作坊采取“公私合營”方式聯合成立了“北京金漆鑲嵌廠”,也就是現在的北京金漆鑲嵌有限責任公司。
“開博物館,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喜歡金漆鑲嵌。”金漆鑲嵌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侯雪告訴記者,去年9月北京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開門迎客,收藏展示金漆鑲嵌技藝工具、設計圖紙和300余件(套)雕填、彩繪、鑲嵌、刻灰等多種工藝門類的傳世佳品和國禮作品。到目前為止,博物館預約場場爆滿。
在這里,既有清代文物,也有現代工藝大師的代表作。大型立體百寶嵌作品《九龍壁》、金漆雕云龍紋頂箱大柜、八吉祥銀錠套盒等堪稱鎮館之寶。其中,一件采用金漆鑲嵌描金、彩繪、雕填等多種工藝制成的清晚期雕填龍紋屏風寶座陳設是博物館招牌打卡點。屏風正面五扇以龍紋祥瑞為主題,五龍姿態各異,顯示出皇權的威嚴與尊貴。
除了家具、屏風、擺件等千挑萬選的館藏精品展示,博物館還有不少價格親民的紀念品。漂漆工藝的胸針、冰箱貼,虎皮漆手鏈、耳環,螺鈿打火機,12花神螺鈿首飾盒……每件文創產品的價格都不太高,卻獨一無二。比如,采用犀皮漆和螺鈿鑲嵌工藝制作的螺鈿鑲嵌漆珠手鏈,以檀木為胎,鑲嵌螺鈿,反復髹漆,手工打磨推光。漆珠紋飾美麗,色澤純正,質感溫潤,渾然天成。
這些讓人愛不釋手的工藝品是怎樣做出來的?記者走進“京工巧匠”、北京一級工藝美術大師李德倫的工作室一探究竟。這是博物館旁一間不起眼的屋子,最多的是各式各樣叫不出名目的工具。見到記者,這位身著工裝、頭發花白的老人長眉微挑,在長條工作臺前燃起一根線香,將室內彌散的松節油香壓下幾分。
長條桌上,放著幾只葫蘆。仔細看,一只葫蘆的肚皮用幾枚鋸子“縫”在一起。“有的葫蘆肚子長得好,上半截有點歪了,就替換上。”自1979年入行,李德倫用40多年時間,融會貫通髹漆、鑲嵌等工藝。在他手中,平平無奇的葫蘆被修整得圓潤飽滿。以此為胎,敷以虎皮漆,佐以鑲嵌、彩畫,纏上枝蔓、雕上金鳥,一只構思精巧、寓意吉祥的金漆虎皮漆《福祿萬代》擺件就做成了。
工作桌角落擺放的一對木床柱頭,是李大師剛從二手市場淘來的。“正好可以改一對蛐蛐籠。”身后柜子上,是他自己做著玩兒的璽印匣子,簡單的木盒,加上嵌活兒,掛上鎏金合頁,立馬身價倍增。
值得慶幸的是,除了大師級的前輩,年輕的手工藝人也開始獨當一面。36歲的侯雪從藝術設計專業畢業后,到金漆鑲嵌河北大廠的生產車間當了5年學徒。2014年至2016年,他跟著師傅參與了清宮舊藏文物的修復。
“文物早晚會消失,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延長它們的壽命,但手工技藝是能夠傳承的。”侯雪告訴記者,手工藝一定是經年日久的肌肉記憶。金漆鑲嵌傳承千年,融匯全國各地工藝手法,有七大工藝、近百道工序,每項出徒都要兩年半以上。案幾邊沿每一道細膩的金漆花紋,都要經歷敷貼畫樣、刻紋、填底色、潤色、漸變色、填金……七八道工序下來就是20多天。因為是純手工制作,產能小,每件金漆鑲嵌的家具、屏風、髹飾才有獨一無二的意義。
在侯雪眼中,近年來國潮風大火,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縮影。金漆鑲嵌也在傳承的基礎上開了微店,籌劃開設網店。“當更多的人有能力為夢想買單,我們的手工藝作品自然會暢銷起來。”現在,他們正從小工藝品、文創作品出發,更好地呼應、滿足人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
他也坦言,干工藝美術,需要情懷做支撐。“工藝美術最好的一點,就是能把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真實生動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我做工藝美術最快樂的地方。只要金漆鑲嵌還在,我會一直留在這里。” (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