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品牌應成城市發展重點
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地方品牌正成為城市發展的新“法寶”。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品牌日活動上,900余家地方遴選的品牌企業齊聚一堂,彰顯中國品牌魅力。
加強品牌建設、推動品牌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涵要求,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各地對品牌建設日益重視,積極開展品牌創建行動,越來越多地方特色品牌成為高質量的代名詞。可以說,這些地方品牌的成功,不僅因為其產品質量的優異,更因其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方向。有了品牌忠誠度和市場需求,地方品牌邁向一流就擁有了廣闊的空間。
當然,“地方”從字面解讀,面臨一個直接的挑戰――區域局限性。一個事實是,一些曾經名噪一時的地方品牌,往往熱鬧幾年后就縮小規模,或者勉強維持。還有的由業界評出的地方品牌產品,因種種原因,缺乏發展后勁。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地方品牌也面臨著來自頭部行業品牌甚至國外品牌的競爭。如何持續提升話語權和品牌影響力,是地方品牌發展無法繞開的一個課題。
培育一流地方品牌,創新是必由之路。面對不斷變化發展的市場需求等,地方品牌必須與時俱進,在品牌形象、文化內涵等方面持續創新完善,增強吸引力、競爭力。比如,作為現代化國際城市,北京不僅孕育了同仁堂、全聚德、王致和等老字號品牌,還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孵化出諸如京東、美團等科技企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成長,不斷提升北京品牌知名度。
培育一流地方品牌,要立足實際展現地方特色。地方品牌不是無源之水。目前不少地方品牌的一個共性問題,是對品牌產品的概念定位不清,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品牌與地方特色的聯系不夠緊密。因此,地方品牌的打造,要立足區域的主導產業與特色產業實際來推動。
培育一流地方品牌,還要堅持練好內功。穩定的供應輸出,是一個品牌從地方走向全國的必要條件。有些品牌在本地擴張順利,但是到外地就磕磕絆絆。還有的并非在策略上不想走出去,而是走出去后組織供應能力跟不上;從終端渠道來講,很多品牌在推廣上有一定難度,需要大量人力和資金投入,資金周轉時間長等問題也會阻礙發展。因而地方品牌要想走出去、走得更遠,練好自身硬實力是當務之急。地方政府也要扮好服務角色,意識到“企業的名片就是地方的品牌”,因地制宜加強品牌培育,提供優質供給,從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作者:韓秉志 來源:經濟日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