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新區:打造“黃金內灣”新支點
初夏,走進廣東中山市翠亨新區,塔吊林立,機器轟鳴,趕在雨季集中降水期來臨前,基建項目“馬力全開”。
撥動翠亨新區基建琴弦的,是伶仃洋上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已于4月28日合龍,至此,深中通道橋梁工程全線貫通。按照計劃,深中通道將于明年建成通車。
抓住深中通道通車前的“窗口期”,中山全面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戰略,提升城市發展能級,與深圳前海隔海相望的翠亨新區被寄予厚望。今年以來,翠亨新區不斷刷新發展的速度、熱度與密度,一個“黃金內灣”新支點正在崛起。
基建新速度:站上灣區交通“C位”
馬鞍島東側,伶仃洋上,深中通道建設熱火朝天。“剛來的時候覺得深圳好遠,現在感覺好近。”參與深中通道建設5年多的李勇感嘆,隨著深中通道橋梁工程全線貫通,如今從深中通道在翠亨新區的西登陸點上橋,10多分鐘就可到達西人工島的海底隧道前。
借助深中通道,深圳將首次與珠江口西岸城市直連,進入西岸的首站,就在翠亨新區。
為接好深中通道,馬鞍島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速。翠亨新區東片區(馬鞍島)面積約占中山市2%,基建工程量卻占了全市約20%。“今年‘五一’我們項目建設不停工,加班加點推進管廊的建設工作。”長大市政(廣東)有限公司施工技術員姚梓濠說。
不止深中通道,翠亨新區處于南沙、前海、橫琴三個國家級新區以及廣深港澳四大城市“同心圓”的中心位置,100公里范圍內有5個國際機場、5個國際港口,有著更多對接灣區大交通的機遇。
今年3月,與廣州地鐵18號線并軌運行的南珠中城際動工。通過南珠中城際,從翠亨新區出發北上,10分鐘可到達廣州南沙。隨著內外交通網絡完善,翠亨新區正逐步站上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的“C位”。
招商新熱度:深圳企業“扎堆”
在大交通的加持下,翠亨新區備受投資者關注,一批來自深圳的行業龍頭最早行動起來。
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高端裝備供應商,在電容器行業市場份額高達90%,居全球首位,在LED封裝設備行業市場份額高達70%,國內第一。
早在2017年,該公司就在翠亨新區成立獨資企業――中山新益昌。今年2月,中山新益昌摘牌馬鞍島地塊,計劃投資6億元,建設集團研發中心和端智能裝備智能制造基地。
在馬鞍島的另一端,另一家行業龍頭――深圳市江波龍電子有限公司也加快了在翠亨新區的發展布局。“之所以選擇中山,首先是因為區位,其次是生活便利,而且成本更低。”該公司副總裁楊曉斌介紹,江波龍電子中山存儲產業園二期預計2023年底前竣工,建成后園區工程師人數將超過1000人,成為“工程師的園區”。
在翠亨新區的大招商熱潮中,深圳企業搶灘之勢越來越明顯,項目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去年,翠亨新區提出“4+X”產業體系(健康醫藥、新能源與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四大主導產業和若干未來產業),先后引進多家來自深圳的龍頭項目。在新區2023年招商引資交流會上,簽約的12個重點項目中,超過1/3來自深圳。
科創新密度:打造“融灣”創新圈
近兩年,翠亨新區頻繁在超低溫技術領域以及新能源產業領域亮相。“光環”源自翠亨新區的科創力量――中科富海(中山)低溫裝備制造有限公司。
2022年1月,該公司1.5噸氫液化器順利出口加拿大,是國內首套氫液化出口產品;12月,其生產的國內首臺全國產化工業用液氫裝置調試投產;2023年1月,其研發的國內首套天然氣化工弛放氣提氦工業裝置投產,一年內實現3個全國“首個”“首臺套”,科創實力由此凸顯。“在大灣區2.5小時的車程范圍內,我們擁有一大批客戶。”該公司董事長朱誠表示,公司已成為大灣區大科學裝置原始創新鏈條上的重要一環,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江門中微子實驗室等都是其客戶。
以科創龍頭企業為牽引,翠亨新區加速融入大灣區核心產業圈、創新圈。中山市委副秘書長、翠亨新區黨工委書記梁克表示,翠亨新區將以深中產業拓展走廊建設為契機,積極對接深圳優質科技、產業和創新資源,壯大“4+X”產業體系,打造灣區西岸的創新高地。(經濟日報記者 鄭楊)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