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密碼or行業毒瘤?微短劇內容創作亟待破局
作者:趙艷艷
你以為我是被繼母虐待、被閨蜜陷害的灰姑娘?錯!其實我是霸道總裁的白月光、九王爺的未婚妻。只是沒想到……繼而……然后……(掩面哭泣)
你以為我是被岳父母嫌棄、被連襟嗤笑的窮小子?錯!其實我是三界戰神、商界巨鱷。原以為……卻不料……結果……(扶額苦笑)
你以為這是上世紀中二小說、清朝話本的情節?錯!其實這是當下熱門的微短劇的大火橋段、流量密碼!未曾想……隨后……到頭來……(扼腕嘆息)
重生歸來之我成了霸道總裁的白月光
土味微短劇讓人邊吐槽、邊下頭、邊掏錢
屏幕之內,女主靠翻身系統一路逆襲,狂懟惡毒婆婆、綠茶閨蜜、廢柴同事,分分鐘靠落魄的富家千金、男主的純白月光、清醒的職場女性等形象,讓人心甘情愿的充值、砸錢、開會員。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國內微短劇2023年市場規模373.9億元,已達到同期電影市場規模(總票房逾549億元)的近7成,足見微短劇的發展速度之快、勢頭之猛。
速度之外,質量如何?
從內容看,短劇分為男頻、女頻兩大類。男頻短劇會迎合男性一夜暴富的幻想,或者是征服女性、贏得女性青睞的欲望,重在一個“爽”;女頻短劇則會營造一個現實中不存在的男主角,多金、專一、帥氣、表面冷漠但是一定會“追妻火葬場”,突出一個“純”。
“一個比一個狗血,演技尷尬的我腳趾都摳出三室一廳了”“驚奇地發現其中很多演員也是有演技有顏值的”“他們怎么忍住不笑的?”社交平臺上,諸如此類的評論總能引發網友共鳴。
微短劇的制作方、出品方尋求的也是這種“共鳴”。于是,一部“爆款”出現后,“高仿劇”便層出不窮。有的對調男女身份從男頻換成女頻,有的只簡單將主角換個行業或名字……這些劇不僅臺詞高度雷同,場景道具、鏡頭質感也是一樣的粗糙。
但高密度的爽點、映射人本能欲求的設定、演員夸張的表演、走向離奇的劇情,伴隨著流水線式的標品化生產和飆升的腎上腺素,一起打包喂給了放棄思考的觀眾——看完后記不記得劇中情節不重要,劇情有無邏輯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刷劇過程中的放松和看到結局后的滿足。
也有網友保持冷靜,克制住了氪金的沖動:“希望編劇們寫點有營養價值的,別只為了賺錢,不顧社會價值觀,成為行業的毒瘤。”
房子蓋好了突然說地基要重建?
微短劇從業者的認同危機與求變之路
屏幕之外,熱搜爆出有夫婦做微短劇每月進賬4億,業內人士稱微短劇編劇月入10萬,無經驗演員一天片酬800元,曾經的橫店每月開機上百部微短劇,被業內人士戲稱為“豎店”。
“行業的毒瘤”?
這口大鍋砸得不少微短劇的編劇們有些懵。
曾有人認為,資深編劇或者作家跑去寫微短劇簡直是“自廢武功”。但事非經過不知難,動筆才知其不易:故事不能注水,情節要密集,人設要豐滿,且每段臺詞不能超過3句。
在行業內,誰都知道微短劇要“15秒有沖突或反轉,30秒要推進劇情,最后10秒給出懸念”。有網友統計,一部爆款短劇“兩分鐘內可以塞入兩記耳光、一腳飛踹、一次女配陷害和一次男配作妖”,情緒堆疊如雞尾酒。
“必須迎合市場,同時還要快,沒法實現精工出細活。”有編劇寫了兩年微短劇后選擇離開了這個賽道:“除了女主男主以外,壞人就是純粹為了壞而壞,我也沒辦法接受這樣的設定。”
更難的是得去應付亂七八糟的各種甲方。“我們之前寫的那個本子,甲方收了很多資方的錢,六七個資方合在一塊投資,他們給的要求也是千奇百怪,六七個資方,就有六七個意見。”
還有一種情況,編劇的大綱通過、細綱通過、前五集通過,最后因為某個劇突然大火,甲方為了蹭熱點異想天開,想換個結局甚至換個主角。“簡而言之,房子蓋好了突然說地基要重建。”遇到這種情況,撂挑子不干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能加班加點拆了重建。”
編劇之外,集聚了1900多家影視企業的浙江“豎店”也在積極擁抱新變化,創造出“7天拍完,8天億元,10天財富自由”的商業神話。但盡管短劇演員覺得“說哭就哭、說笑就笑,其實拍短劇更需要演技”,剪輯師覺得“把幾小時的短劇剪成‘爽點滿滿’的各類片段更能體現技術”,投手覺得“根據投資回報率隨時調整投流方案更需要專業的眼光”,但還是避免不了“微短劇從業者在其他影視劇從業者面前自覺‘低人一等’”的尷尬處境。
霸總虐戀再好總有膩的一刻
微短劇創作亟待向精品化轉型
屏幕之上,監管力度的持續增強,業內大佬的踴躍參與,精品佳作的層出不窮,為網友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選擇。而那些粗制濫造、以誘導消費為目的的劣質微短劇,注定將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超高的利潤背后吸引多方入場,產業鏈上的各方都在嘗試獲利。怪誕、驚悚、奇葩的劇情賺得一時,卻終究難以持久。微短劇不出意外地迎來了“監管”。2022年11月下旬開始,廣電總局集中利用3個月時間,組織開展了“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工作。截至2023年2月28日,共下線含有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內容的微短劇25300多部、計1365004集,下架含有違規內容的“小程序”2420個,網絡微短劇野蠻生長的態勢開始被遏制。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院長關玲認為,微短劇發展經歷了野蠻生長的萌芽期、納入監管的發力期、漸入精品化的成熟期三個時期,現階段需要涌現精品代表作,引導行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地方政府、協會、媒體等越來越多的“官方”入場,微短劇逐漸打破傳統的霸總、戰神題材,出現了現實主義題材、類型片、行業劇等多種類型。然而,“精品化”與“大流量”不可兼得。對一部微短劇而言,制作再精致、立意再高,只要爽點不夠,什么都不是。隨之而來的,是制作方需要面對這些優秀微短劇如何在“爽”劇夾縫中生存、盈利的問題。
針對未來微短劇的發展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表示,微短劇故事情節需要高度凝練濃縮,在短時間內彰顯戲劇張力和矛盾沖突,同時營造懸念性和懸疑感,這對編劇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與其他網絡視聽節目一樣,微短劇不是法外之地,不等于無底線、無節操的低劣之作。作為新生的、受群眾喜愛的形式,始終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更要以社會廣泛達成共識的公序良俗作為創作基礎。”冷淞說。
最初,微短劇的主要受眾群體是二三線城市的“80后”及年紀更大的人群。影視圈將這個人群稱為“下沉市場”。隨著微短劇市場的不斷發展,受眾開始擴展到更為年輕的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白領、寶媽等群體。從質疑,到理解,再到加入,像對待曾經的拼多多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了微短劇的支持者和消費者。
然而,“看劇羞恥”依然存在。
對微短劇小程序的治理還在繼續。去年年底,國家廣電總局印發通知,提出要嚴肅、扎實開展“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專項治理;下一步還將研究推動網絡微短劇App和“小程序”納入日常機構管理,建立小程序“黑名單”機制、網絡微短劇推流統計機制等。
隨著監管的持續加強、觀眾爽點的連續走高,有微短劇從業者已經將目光從國內轉向了海外。但是,如果霸道總裁、富豪千金只是換了一個發色,主角身份只是從“龍族公主”換成了“吸血鬼王子”,“出海”能成為微短劇的下一個“風口”嗎?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