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英雄》:道不盡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講述
一直有種錯覺,敦煌的故事,已經被拍過無數遍了。直到看到《敦煌英雄》發布的先導預告片,我才后知后覺地發現,這竟是國內首部以敦煌為題材的商業電影。這部電影講述了歸義軍的故事——一個我最想寫的中國古代故事。
第一次在電影里看到敦煌,是1987年中日合拍的電影《敦煌》,它改編自日本作家井上靖的長篇小說。井上靖的創作靈感來自莫高窟藏經洞一卷般若心經后補記的短文:“維時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國潭州府舉人趙行德流歷河西,適寓沙州。今緣外賊掩襲,國土擾亂,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經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發心,敬寫般若波羅蜜心經一卷安置洞內。伏愿龍天八部,長為護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寧;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現世業障,并皆消滅,獲福無量,永充供養。”
影片的導演是日本導演佐藤純彌,他的作品《追捕》《人證》《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都是在一代人心中留下印跡的經典之作。他拍攝電影《敦煌》,意在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因此拍得非常慎重。影片耗資45億日元,動用了大批人馬,并興建了一座與敦煌古城規模相仿的影視城作為外景地。
后來,在敦煌影視城,還拍過《封神演義》《怒劍嘯狂沙》《新龍門客棧》《敦煌夜談》《沙州王子》《海市蜃樓》,《神探狄仁杰》第三部也是在這里拍攝的。敦煌附近的胡楊林和魔鬼城,還曾作為背景,出現在電影《英雄》和《天脈傳奇》之中。敦煌為這些電影賦予了一種荒莽的氣息。有了這樣的故事背景,就仿佛給電影開啟了磨皮美顏的功效,一些粗糙感似乎也可以忽略不計了。
這部《敦煌英雄》取材自歸義軍故事。安史之亂爆發后,大唐為平定中原叛亂,將安西軍和河西的軍隊召回,導致河西守備力量不足,吐蕃因此趁虛而入。沙州(也就是敦煌,758年改郡為州,敦煌郡改回為沙州)在抗爭多年后陷落。788年(貞元四年),吐蕃對敦煌進行了戶口清查登記。吐蕃管轄沙州后,敦煌民眾多次起義。
848年(大中二年),同為敦煌人的張議潮,率眾起兵,趕走吐蕃統治者。收復沙州、瓜州,遂攝州事。其實,張議潮出生的時候,敦煌已經在吐蕃管轄下了。但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在大唐任職,一家人的歸屬感非常明確。收復敦煌后,張議潮又率眾收復肅州、甘州、伊州、涼州,形成“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余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的廣大轄區。這也開啟了“歸義軍”兩百年的悲壯故事。
這段故事,只有在西部的土地上才能生長出來,唐朝人的亮烈,西部人那種深沉的執著,盡在其中,也只有西部的荒漠、戈壁、長河、霞光、霜月、胡楊,可以充當這樣的故事背景。
這段歷史,一直沒有被影視化,始終是個遺憾。隨著古裝動作傳奇電影《敦煌英雄》的面世,這段歷史終于登上了銀幕。影片由曹盾執導、馬伯庸編劇、北京精彩出品。故事為編劇馬伯庸原創,取材改編自敦煌軍民歸唐風云史。電影公布的演員陣容里,有章宇、竇驍、呂涼、余皚磊、張藝凡、雷佳音、朱亞文、李光潔、石兆琪等實力派演員。
從角色名字來看,除了張議潮之外,狼鷂子、曹光宗等人物都沒有在《敦煌人物志》里找到,或許都是馬伯庸的原創人物。即便這些名字出現過,恐怕也是在文獻的某個角落里,是小人物留在這個世界上的微弱印跡。而電影《敦煌英雄》或許就是從小人物入手,展現歸義軍的英勇與壯烈,以及敦煌的蒼涼與艷光四射。
身在西部,我一次次去往敦煌后強烈地感受到,它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根脈所在,也是我們精神源流里極為重要的一支,這里的故事是講不完的。希望敦煌的故事能被一直講述下去,讓古與今編制蔓延成一條永不干涸的河流,世代滋養我們的子孫后代。(作者:韓松落)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