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創作如何實現精品化?吳京何冀平等這樣說
從電視劇《覺醒年代》到《狂飆》,從暑期檔電影《長安三萬里》到《封神》,熱門影視作品從來都占據著話題的核心。在2023北京文化論壇“以文化人:文藝價值與社會生活”平行論壇上,圍繞新時代影視創作的精品化,來自一線的編劇、導演、演員與平臺方代表展開圓桌對話,給出了各自的思索與答案。
著名編劇何冀平從話劇《天下第一樓》開始,創作了包含《新龍門客棧》在內的多部優秀電影作品。何冀平表示,她的創作從來沒有受到過類型的限制,也不會追著熱度走,而影視作品大多數的問題并不是因為類型錯了,而是“出在了劇本上”。在她看來,作品要成為精品,故事和人物很重要,而很多經典作品的關鍵在于塑造人物,“作家的筆往往在寫人物的門口就停了,不想深入進去,因為深入進去很難。”她從業多年,認為編劇應該在恪守責任的同時,注意提升個人修為。“作者滿懷真情寫出來的作品才可能感動觀眾,真實或者虛假,觀眾一眼就能看清楚。寫不寫得了是技巧,而寫不寫得好則是心。”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演員吳京對此十分贊同,他認為創作者要把自己心里最痛的那個疤拿出來給觀眾,真誠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還是要抓電影的質量,創作者要把你的真誠和熱愛傳遞到銀幕上去。”他也留意到今年暑期檔出現了不少新人新作,這些作品激勵他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電影理念,同時會將大家總結的經驗用到他最擅長的動作電影中去。
《覺醒年代》導演、北京歌華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張永新回憶起當初的拍攝經歷,不無動情地說,“一部戲用不用心是天差地別,當時與《覺醒年代》同期拍攝的劇組有86個,我們是現場少有的強調道具美學的劇組,關注一個茶幾一個燈的美學和格調。當時我們的道具工作人員也曾被別的劇組恥笑,我告訴他,‘沒關系,我們看誰笑到最后’。”在張永新看來,文藝精品應該是能夠和時代脈搏相契合的作品,能夠反映出時代的精氣神。“我們的主旋律作品能夠讓今天的年輕觀眾喜歡,就是因為我們做到了心中有數。我們在拍大人物時也堅持要去‘說人話、做人事’,每個角色都能讓觀眾看到,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作為平臺方代表,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愛奇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龔宇表示,平臺方認可的精品一定從思想上、藝術性上和制作上都必須達到優秀水平。他認為過去視頻網站曾經花了不少的“學費”去積累經驗教訓,走過類型同質化、用人流量導向的彎路,而如今則更加強調尊重藝術家、借助技術、強調工匠精神。他用“一慢兩快”來概括愛奇藝的創作原則,“慢就是在創作前期要慢節奏,堅持長期主義,如果一個劇本始終沒有打磨成熟,那么我們可以等,不怕慢。但到了開機后,殺青要快,上線也要快,這是從制作播出的環節去確保成本可控。”在他看來,如今的市場環境已經逐步走向正規,作品不再扎堆,平臺和市場更愿意接納新的演員和主創;作品“由古轉新”,大量的古裝劇創作轉向現實題材;表達“從天轉地”,故事從懸浮變得更加接地氣,劇集長度則由長變短。他堅信,伴隨著行業與平臺的共同成長,國產影視行業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正穩步向前。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