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人之下》:書寫東方審美意蘊下的凡人英雄夢
作者:劉黎明
近期,一部現象級“國民動漫”改編的網絡劇《異人之下》在備受矚目中正式推出,該劇憑借其對漫畫原作的高度還原和作品中極具東方意蘊的俠義精神,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情感共鳴。與近年的其他漫改劇相比,《異人之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了強烈的關注,作品通過全新的視聽表達、豐富的敘事手法、多元的風格探索、深厚的文化底蘊等方式重塑著中式英雄書寫的新方式,為同類作品影視作品的創作探索到全新路徑。
《異人之下》海報
以生動鮮活的小筆觸塑造人物形象
劇版《異人之下》抓住了漫畫原作中的現實內核,在真人演繹的過程中,始終不忘以現實世界為底層邏輯,以生動人物塑造為內在筋骨,生成著更鮮活、更有力的人物群像,為原有漫畫作品賦予了更多的人物內在表現空間。
故事講述了平凡男大學生張楚嵐在爺爺的墓地離奇被盜后,被馮寶寶帶領進入異人世界,并意外發現自己是八奇技之一“炁體源流”的繼承人,隨后在探尋爺爺死亡真相的過程中,他開啟了自己的傳奇之路。該劇對于動漫場景進行了高度還原,無論是人物的外形、著裝、性格都有一一對應。劇集開篇,馮寶寶在荒郊野地挖著墳墓,面對喪尸群眼睛都不眨一下,拿著手中的菜刀沖進喪尸群,冷酷的神情和呆萌的狀態吸引著觀眾的眼球,時不時出現的四川話也讓觀眾親切不已。由彭昱暢飾演的張楚嵐,從一出場就塑造了平凡的大學生的形象,“菜鳥”的角色還原度讓許多觀眾直呼還原。
從角色塑造來看,《異人之下》將父子情、師徒情、友情、親情等多組人物關系進行綜合呈現,使故事更加飽滿,也讓漫畫原作本身的敘事結構更加完整。劇中的每個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他們都有著自己內心世界的追求,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清晰的自我目標。
以笑淚日常的新手法弘揚傳統文化
在《異人之下》這部劇中,能夠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濃郁色彩。無論是馮寶寶不斷蹦出的四川方言,還是對異能詮釋過程中運用的道家哲學理念,抑或是在打斗中由嗩吶等民間樂器串聯起酣暢淋漓的精彩場面,還是具有明顯標識的城市景觀與具有留白觀感的山水風景,都讓這部劇具有了強烈的東方美學意蘊。
這部劇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底的同時,更加向市井文化貼近。依托大學校園,《異人之下》把聚焦點放到了更具青春感的群體之中。當故事里的一個普通大學生也能發現自己身上暗藏的異能的這種設定吸引了不少觀眾。就連導演許宏宇也直言道,他之所以對這個故事如此青睞,有很大程度在于他和故事主人公曾有過極為相似的成長經歷和人生感受。
基于共同感受,無論是馮寶寶在收獲的內心成長,還是張楚嵐改變自我的人生軌跡,都被融入于具有喜感的日常互動中,構成了當代普通小人物的笑淚日常,讓觀眾對平凡主角生發出了更為多元的情緒。在充滿快樂的互動中,《異人之下》試圖讓二次元的天馬行空與三次元的現實感受相統一。因此,我們既能看到馮寶寶一刀砍掉緊閉大門、砍掉張楚嵐的衣服的玄幻名場面,又能在保安大叔與馮寶寶、張楚嵐兩人的對話中,感受到強烈的現實色彩。
以融入日常的新觀念解讀俠義精神
這部劇最突出的特色在于《異人之下》并沒有把英雄建構放在西方語境和西方話語體系中,也沒有把俠義精神局限在大人物的身上,而是用日常色彩重新詮釋著生活中那些最平凡不過的小人物的快意情仇。
俠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異人之下》所呈現的中國俠義精神,包含著重承諾、有擔當、重情義的美好品質,這種精神一直暗藏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基因中,成為無數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一以貫之的理念。在《異人之下》中,既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又有特立獨行、灑脫快意,更有舍生忘死、尋找道義。
與西方英雄有所不同,中國俠義精神并非是特定人群才能擁有的英雄本色,《異人之下》試圖回答的是,當俠義精神融入日常,普通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這也正是我們為什么需要“中式英雄”的原因?因為“中式英雄”的身上有一種對于底層人的火熱關注,更有一種對平凡日常的不離不棄。《異人之下》為那些曾經不被重視的小人物搭建了一種勇于嘗試和突破自我的新可能。
漫畫家米二花費十年時間,醞釀了《一人之下》這部優質作品,積累了大批粉絲。這部漫畫對現實世界和當代情境的高度貼近,為作品真人化搭建了良好基礎。劇版《異人之下》進一步擴展了優秀國漫的受眾群,把歡笑的快樂、細膩的情緒、充滿當代意味的價值重現帶到觀眾身邊,讓大家不斷思考,平凡英雄的俠義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
(作者系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研究員)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