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視作品在非洲,還得加把勁
【環球時報駐尼日利亞特派記者 姜宣】近年來,中國影視文化作品逐步在海外推廣。非洲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與多元文化結合體,中國影視作品在非發展的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如今還面臨哪些困難?
功夫片和家庭題材受歡迎
根據《環球時報》記者采訪調研顯示,非洲人目前觀看的中國影視作品主要是功夫片、喜劇片等,比如《功夫之王》《英雄》《長津湖》《少林足球》等。
雖然近年來進入非洲市場的中國影視作品種類并不少,但最受喜歡的還是功夫片,特別早期的功夫電影仍然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李小龍、成龍、李連杰等功夫巨星被許多非洲人所熟悉,甚至連許多幾歲的孩子都知道Bruce Lee(李小龍),被問到時還有模有樣地比劃一下中國功夫。
非洲觀眾還喜歡家庭題材,具體描繪家庭背景和當地生活的中國影視作品也受到歡迎。此前《媳婦的美好時代》就因其強烈的家庭劇屬性、反映家庭情感生活的跨文化通性受到非洲觀眾的歡迎。受喜愛的家庭題材作品還有《中國往事》等。
語言包袱和“宮斗”難理解
雖然近年來中國影視作品在制作水準上更加精良,但新推出的作品在非洲傳播效果并不十分突出。尼日利亞四達時代公司總結了相關情況認為,首先是強傳統中國文化屬性,無知識背景難理解,比如近年來大火的古裝偶像劇、仙俠劇題材,從角色設置到故事線都結合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比如仙班設置、古代朝廷后宮職級設置、朝代歷史背景等,需要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有一定了解才能看懂。
其次是靠語言藏包袱,臺詞亮點難以傳達,如宮斗劇里妃嬪、大臣之間話里有話的言語斗爭,翻譯成英語傳達力往往大打折扣。而在中國國內大受喜愛的開心麻花喜劇,包袱大量依靠語言文字傳達,也容易形成跨文化傳播的壁壘。
再次是題材緊貼中國社會現實,所呈現的矛盾沖突帶有強烈中國特色。近年來的國產現代電視劇往往更加關注中國當代或當下的社會現實,造成了跨文化理解方面一定的困難。例如今年大火的《狂飆》,其中結合大量中國官場的現實、中國基層社會矛盾的形態等,整體離非洲觀眾生活較遠,難以引起共鳴。再如反映抗擊疫情的《在一起》,非洲社會對新冠的認識及應對整體同國內差異較大,也造成作品的文化局限。
據了解,目前在非洲影視文化傳播較成功的國家主要有韓國、菲律賓、墨西哥、印度、土耳其等,從他們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共性。包括反映人類共通的情感,如愛情糾葛、家庭生活、個人奮斗等作品;選擇具有人類共性理解基礎的題材,如愛情、家庭、復仇(因果不可太復雜)、職場、創業等。此外,情節簡單、劇情推進速度不快,演員表現力與鏡頭語言飽滿,沖突展現直觀易懂。在這一點上,印度劇是典型代表,而中國國產劇往往表現克制,難以借助演員演繹和鏡頭語言幫助外國觀眾理解。
中非合演更吸引本土觀眾
尼日利亞電影制片人兼導演維克多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影視作品在非洲本土化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在導演、創作和敘述故事方面缺乏懸念,缺少有創意的編劇和攝影師,還有更重要的是配音和翻譯亟須改善。
維克多說,中國影視作品在非洲發展面臨的挑戰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非洲的精英們更喜歡美國和歐洲的作品,其涉及的情節、背景、措辭、人物塑造和敘事技巧比較符合非洲人的口味。最重要的是,除了美歐作品語言上占優勢,它們還有針對非洲市場的標準化評級系統,對目標受眾有更好的了解。不少印度傳媒機構在非洲大力推廣寶萊塢影視作品,在非洲的直接影視傳媒投資也在增加,如“印非結合”的娛樂節目《Dance Naija Dance》鼓勵年輕人學習印度舞,開展選秀競賽;以及印度姑娘與肯尼亞男孩的愛情故事《Varshita!》等。
近年來,非洲本土制作也逐漸崛起,特別是以尼日利亞為代表的瑙萊塢(Nolleywood),從數量上來說,已經發展成為僅次于印度寶萊塢的世界第二大影視劇生產基地。不同階層的觀眾對本國生產、本國明星演繹的本國故事作品更加青睞。
尼日利亞導演約什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影視作品需篩選更加符合非洲觀眾接受度的作品,精心譯配后在非播出,同時可以嘗試與非洲本土的制作機構合作,由中非演員共同演繹,相比純“舶來品”更容易打動人心。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