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在線,故事落了下風,電影《第八個嫌疑人》被指邏輯混亂
記者 宋說
曾獲得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男主角獎的電影《第八個嫌疑人》正在上映,該片改編自真實案件,演員陣容強大且個個演技在線,唯獨故事落了下風。該片不拍搶錢和破案,想探討“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者擁有很強的敘事野心,但最終敗給了混亂的邏輯,只留下一個沒有講圓的故事。在目前在映且排片較多的影片中,《第八個嫌疑人》在某影迷打分平臺的評分最低。
細節潦草,故事亂套
《第八個嫌疑人》講述建筑公司老板陳信文策劃了一起震驚全國的搶鈔案,甚至還勾結了銀行的人。后來五個犯罪嫌疑人落網,只有主犯陳信文與其堂弟陳欣年逃脫。整整21年后,陳信文改頭換面娶妻生子,而警察王守月苦苦尋找,終于找到了他。《第八個嫌疑人》放棄了強烈的感官刺激,卻在“KTV抓捕”以及“警察是如何找到陳信文弟弟”等地方出現了行為邏輯漏洞,很多看起來邏輯跳躍的地方無法多做探究。
全片沒有爆破、追車等刺激的戲份,也沒有邏輯縝密的破案過程,看點就放在了“人性之惡”上。但可惜的是,“人性之惡”也沒有被完整有邏輯地進行呈現,一個改編自真實案件的故事被敘述得支零破碎。大鵬飾演的陳信文看似沒有被賦予“人性”,但又給這個角色加入了弟弟陳欣年的牽絆,于是角色的心理變化開始站不住腳。從倆人一起在出租車上搶劫,到合伙搶劫銀行,再到四處逃竄到緬國,陳信文只因為陳欣年一句“不想死在這里”,決定殺掉一直幫助自己的工友強哥,后續兩人偷用一個身份證居然就能順利回國……從故事細節到人物情感,影片刻畫得非常潦草。
同時,影片的人物塑造缺乏很多必須鋪墊的前戲。比如陳信文被銀行的小領導稱作“文爺”,這位小領導后續心甘情愿地為他鋌而走險從保險柜偷槍,由此來看,陳信文可能是一個混跡江湖社會,甚至心狠手辣的人物。但影片對人物的背景沒有任何刻畫,高深莫測的影片名也讓人忍不住想象,陳信文是一個多么會隱藏自己,才能成功四處流竄的高智商犯罪嫌疑人,但影片最終的呈現只是用了一句輕飄飄的臺詞,“如果有第八個嫌疑人,那這個人得叫莫志強。”潦草點題,內容無法和《第八個嫌疑人》有所關聯。
片中其他的角色形象同樣很扁平,警察何藍與王守月戰友情的體現,僅有辦案說話的日常,以及送給對方一個梨作為情感交代,后續王守月因何藍的死二十年都無法釋懷的情節全靠臺詞推動。人物接下來一系列的活動更是缺乏根基,王守月十年如一日探訪陳信文的父親,帶著一袋梨去找陳信文的行為都缺乏說服力,很難讓觀眾跟著一起共情。
營銷先行,言過其實
作為一部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第八個嫌疑人》上映前營造的噱頭很多。比如刺激的預告短片,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搶鈔案,時間跨越21年,再加上該片入圍了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主演大鵬更是憑借“整容”般的表演拿下金爵獎最佳男主角獎,這些都是觀眾期待該片上映的原因。但令觀眾失望的是,影片的預告幾乎已將所有精彩部分剪到了一起,正片的觀看體驗是案件不夠懸疑,情感也不夠真實。
《第八個嫌疑人》上映前,有演員孫陽“為了塑造虛弱感連續三天幾乎不進食”的視頻,還有圈內人評價大鵬演繹的角色確實“不像演的”這樣的夸獎。這種用短視頻大規模營銷的架勢,很像今年暑期檔內的一些現實題材影片。不同的是,《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八角籠中》憑借營銷爆火出圈,但這些影片的內容扎實有料,觀眾看到的營銷內容和影片的實際內容還算匹配。
《第八個嫌疑人》沒有掀起營銷后的觀影熱潮,因為影片里各路人物的動機不清不楚,故事交代得云里霧里,難以在上映后做到口碑迅速發酵。除了前期短視頻片段里“殺人”“搶劫”等看似驚悚的片段,正片里的故事和情感都很零散,比如影片設置的一場暗流涌動的飯桌戲。在大部分電影中,“飯桌戲”是最能攻心共情的戲份,比如電影《秘密訪客》中一家人吃飯的詭異氣氛似“最后的晚餐”,電影《還是覺得你最好》中的五頓飯都與人物關系的變化相呼應,每頓飯都充滿“愛恨情仇”。但《第八個嫌疑人》中的“飯桌戲”,從臺詞到演員表演都難言精彩。已經退休的王守月拎著代表戰友情的一袋梨來到陳信文家中“做客”,告知他父親已經去世的消息,念出五個落網劫匪的名字說是他“朋友”,話里話外是想表達一種“貓即將捉到老鼠,老鼠還在砧板上掙扎”的拉扯。影片實際呈現卻沒有這種效果,一場“飯桌戲”平鋪直敘,飯桌只作為一種空間背景而存在。
從細節到邏輯,這段橫跨21年的驚天大案及其背后的人性掙扎,經得住推敲的設計太少。《第八個嫌疑人》像是陷入了“營銷先于內容”的魔怔,利用短視頻營銷帶來短暫的視覺沖擊,甚至用短視頻的跳躍性思路講起了正片故事,這樣的創作難以支撐大銀幕作品后續的口碑發酵,也無法獲得好票房。影片目前在某平臺的評分為6.5分,與目前在映排片較多的幾個影片比如《奧本海默》《孤注一擲》《封神第一部》《不虛此行》相比,《第八個嫌疑人》的評分是最低的。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