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里學知識不能只圖一樂
王海寧
近日,上海理工大學發布《短視頻時代的閱讀研究》報告,數據顯示,65.74%的受訪者認為“短視頻是我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方式”,這一結果與《2022抖音知識數據報告》呈現的趨勢不謀而合。
知識短視頻的興起,打破了信息的藩籬,讓大量知識內容更加親民,但是,短視頻的小體量、碎片化,重流量趣味,輕深度質量的特點,也讓人擔憂短視頻傳播知識的準確性,以及對觀看者學習習慣養成有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特別是一些動輒“一分鐘讓你聽懂量子力學”“三小時讓你學會油畫”的這種“話題高大上,內容短平快”的所謂知識視頻,含金量令人生疑。這些短視頻,為追求流量注重“有趣”,把復雜的問題扁平化,導致大量知識短視頻提供了“偽知識”。在目前知識短視頻專業化、標準化程度還良莠不齊的情況下,學習復雜知識,思考深度問題,恐怕還是得尊重傳統學習方式,下一番苦功夫。
傳播媒介追求流量,向下兼容,啟發尚可,深度不足。短視頻的傳播動力和追求效益模式,照顧的是最大基數觀看者的知識水平,這就導致知識短視頻大多是用看個熱鬧的視覺奇觀講知識的皮毛。比如我們看到了動畫版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的運行原理,一分鐘圖文并茂,還有配樂,我們仿佛瞬間就懂了哈勃空間望遠鏡的陀螺儀跟生雞蛋旋轉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這很容易讓觀者沾沾自喜感到“物理天文也并不難”的快感。如果單純從激發人好奇心的角度看,這樣的短視頻尚屬合格。但是,真正的科學研究,從基礎物理學原理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需要龐雜的知識體系、成千上萬個判斷及無數次失敗的實驗給予支撐,而目下的大量知識短視頻卻讓普通人忽視掉真正科學研究的艱辛,而只為自己仿佛懂了感到滿足。這也是為什么你買輛新車可以看短視頻了解性能,造航空母艦的工程師卻不能。
學習依賴知識短視頻,對建立持久學習模式和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影響有局限。短視頻在小屏呈現,算法邏輯要求它短小,切換話題無縫絲滑,學習者的自律與耐心非常容易被消解。在一個常規課堂上,如果遇到了艱澀的問題,不能秒懂,至少有課堂的約束要求我們耐著性子聽,盡量去理解,即使溜號也可能有回來的時候;大小屏上的短視頻,不喜歡聽不懂,一秒手指就劃走,而且無窮無盡的“好玩”話題會接下來推給你,你幾乎沒可能要求自己去啃晦澀的硬核知識。就像孩子不愛吃蔬菜,如果餐桌上只有有限的食物可選,父母至少還有機會引導他嘗試健康食品。而現在短視頻學習者,就像坐在一個擺滿甜品的回轉壽司流水線上,只要你推開眼前不想吃的東西,接下來運到你面前的就會是完全讓你沉迷的甜品。
通向真知的路沒有捷徑,這世上不會有某一個學科知識是三言兩語就能概括出來的,偉大的科學家能對普通人望而生畏的艱苦努力甘之如飴,并獲得成就感,是因為他們在探尋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是一種高級的有趣。而不少知識短視頻,追求的有趣常常只是最淺的一層——容易。這種淺層次的知識輸出,會讓人擱淺在淺嘗輒止的灘涂上。不僅是理工類學科,人文歷史學科也是如此。各種寫作訓練短視頻一度非常時髦,“十分鐘教你學會寫議論文”這樣的視頻,看完恐怕學會的只是“套路”而非真的寫作本領。寫作的基本規律雖然有跡可循,但是好作家還是需要反復地練筆、嘗試不同題材,練就遣詞造句組織架構的基本功,而天賦與閱歷這部分更不是三言兩語能夠傾囊相授的。魯迅先生很早就在《作文秘訣》一文中不無幽默地戳破這種“捷徑”的荒唐——“作文卻好像偏偏并無秘訣,假使有,每個作家一定是傳給子孫的了,然而祖傳的作家很少見。”
知識短視頻,對普及知識、啟發興趣和帶來樂趣,的確是益處多多,但是這不代表學習可以脫離文本,完全輕松,不需要再下苦功夫。追求流量、趣味的知識短視頻,就像鮮榨果汁,沒有纖維,不需咀嚼,似乎易于消化,最后卻會讓自己喪失真正的消化吸收能力。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