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取得新進展
導讀:
新華社重慶5月28日電(記者柯高陽)記者從27日舉行的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科技成果發布會上獲悉,該中心在家蠶、楊樹、青蒿等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方面取得新進展,攻克了一批創制育種關鍵技術,部分創新成果進入轉化階段。
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由西南大學牽頭建設,是農業農村部納入全國支撐育種創新的專業化平臺。2021年初,家蠶、楊樹、青蒿3個種質研究團隊的近200名科研人員首期入駐。
截至目前,家蠶種質研究團隊已獲取1000余份家蠶重要種質資源,成功構建了多組學大數據分析平臺、家蠶規模化種質創制平臺、現代化人工飼料養蠶工廠,并順利啟動家蠶的規模化種質創制,多項蠶絲生物材料創新成果進入實質性轉化階段;楊樹種質研究團隊創制了近500份種質素材,10余種造紙、建筑用材及觀賞楊樹新品種進入中間試驗階段;青蒿種質研究團隊揭示了脫落酸調控青蒿素生物合成和抗旱的分子機制,培育出2個高產抗旱的青蒿新品種,推廣種植面積達2.5萬畝。
發布會上,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二期同時投入運行,油菜、馬鈴薯、柑橘、茶樹、羅非魚、淡水魚類等6個種質研究團隊入駐。該中心首席科學家夏慶友教授介紹,下一步將繼續發揮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學科優勢,開展規模化工程化種質創制攻關,篩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植物新品種,為種業振興貢獻力量。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
欄目分類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