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對路邊攤開口子 引領新的城市治理思維
□朱昌俊
近日,新修訂的《深圳經濟特區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經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擬于今年9月1日起實施。其中,一處細節引發廣泛關注――修訂后的條例允許街道辦根據方便群眾、布局合理、監管有序的原則,劃定攤販經營場所。
眾所周知,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一二線城市路邊攤經歷了一個從快速興起到逐步退場,乃至消失的過程。在不少一二線城市,時至今日已難覓路邊攤的身影。這是因為在很多城市的市容管理要求更嚴格后,本身就相對邊緣化的路邊攤逐漸被視為是“臟亂差”的代名詞,往往與“妨礙市容市貌”聯系在一起,于是被劃入禁止之列。
實際上,路邊攤看似“低端”,但卻與居民的生活便利和城市煙火氣息息相關,同時也是城市就業空間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有著市場規律和城市發展的內生規律作支撐。像淄博燒烤火出圈背后,就離不開當地城市管理部門對于燒烤地攤的包容。“一刀切”地禁止,本身就是一種不科學的管理思維。過去很多年,城管與路邊攤經營者的執法糾紛并不鮮見,也反映了這種城市管理思維和現實之間難以彌合的矛盾。
應該看到,城市對路邊攤的適度包容,與城市衛生秩序和市容市貌的維護,本是可以平衡的。這次深圳給路邊攤松口子,并不是一放了之。如條例明確,在劃定位置之外設擺攤檔且拒不改正的,將由市、區城管和綜合執法部門予以處罰。這其實就是在追求一種規范與放開的平衡。
在當前促消費、穩就業的重要性日益升級的大背景下,上海、深圳等城市紛紛為路邊攤解禁,不無更深層次的現實考量。也正因如此,在歡迎這種包容做法的同時,也應該要警惕功利性的思維。應該明確,給予路邊攤必要的生存空間,應該成為城市管理中持之以恒的堅守,而不是隨時可以叫停。這不僅關乎市民對城市管理政策的預期,也是人們判斷城市管理人性化程度,以及城市治理精細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尺。說到底,更多地接納包括路邊攤等在內的市場自發秩序,應該成為一種常識和常態。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深圳出臺的條例中還規定商場、門店超出門、窗外墻擺賣、經營的,應當符合規范。這也為店家“外擺”開了一道口子。這一做法,實際也是一種與時俱進。它一方面是營商環境細節上的優化,另一方面也是對市民需求的順應。比如,好天氣時在室外喝杯咖啡,這對很多人來說就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體驗。不對“外擺”徹底禁絕,也可以說就是對人性的順應。高效、現代的城市管理,就是要盡量找到秩序規范與人性和市場活力的平衡點。當然,這些突破目前仍只是在規定層面。具體執行上,如攤販經營場所的科學劃分、商業外擺的具體規范等,都還需要相關部門結合實際予以細化,真正把政策善意不打折扣地送到商販和商家的手上。
從上海到深圳,一線城市不再禁絕路邊攤,將引領一種新的城市治理思維,給予民生滿足、市場發育提供更多包容、呵護的空間。 (作者是知名媒體評論員)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