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長假出行難 法定假期還可以進一步優化
□劉遠舉
五一長假,社交媒體上充滿了各種人山人海的景象。有人到景點看人,有人在高速堵車,還有人在沙漠堵駱駝。
那么,困擾中國多年的長假出行困境能解決嗎?
首先,今年情況比較特殊。今年五一是疫情三年后,第一個可以自由出游的長假。人們憋得太久了,需要放松。
長期來看,人滿為患,本質上是景區的供應能力不能滿足需求。但是,一個景區的接待能力,乃至全國的景區總量,不可能按照波峰時期的游客數量來設計,所以,長假期間景區的供應能力方面,很難有根本性的改善。假設可以改善,這種改善本身也是不合理的,因為按滿足波峰需求來布局,全年的經營恐怕會是虧損的。所以,從供應角度,沒有太好的辦法解決目前的問題。
還有一種辦法是落實帶薪休假,不過這并不容易落實。
其實,勞動法對帶薪休假的規定很明確: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而且,國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計入年休假的假期。
但實際生活中,帶薪休假落實很難,勞動監察部門雖然可以查處不允許休年假的企業,保護勞動者帶薪休假的權利,但是卻無法阻止一個寧愿犧牲假期也要加班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很難要求休年假。
更進一步的是,企業必須允許帶薪年假,但并不意味著,必須滿足員工的一切帶薪休假要求,比如,什么時候休假,休多長時間。旅游往往不是獨自行動,更多的是親人、親戚、朋友相約一起出行。四五個上班的人,要想協調時間段一致的帶薪年假非常困難,一起出游變得幾乎不可能,最終只得放棄。
中國的長假調休制度,是有利于創造職工較長時間休假的機會。在長假中,上下游行業均休假了;客戶、供應商也休假了,即使企業不放假,職工也創造不了什么價值。在此前提之下,企業給員工放長假,機會成本最小。不執行長假,也更明顯,更容易被查處。實際上,這可以看作是一種政府替代勞資雙方統一談判的方式,即在單個勞動者休假意愿不足,談判能力低下的時候,政府替代勞動者群體進行談判。這符合中國當下的社會情況。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發展,旅游成為全民普及的需求,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反過來說,人滿為患,旅游體驗不好,本質上是中國經濟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根據經濟學研究,隨著收入增加,人們的休閑意愿會更強,會傾向于放棄收入,選擇休假。只有伴隨經濟發展,人們對休閑的意愿增加,在無數個體的努力下,帶薪休假才能進一步落實。
實際上,中國人的休假意愿正在逐漸增強。這反映在當下社會,就是所謂的反內卷、要躺平,要佛系的聲音。但這仍然是一個長期過程,還是需要找到一些短期的辦法。
短期的辦法就是在法定假期上動動腦筋。
從工作總時長上看,2018年中國人均全年工作時長達2100個小時,僅次于墨西哥的2225個小時,高于其他國家的工作時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假期是合理的。
即便不增加,也可以優化調整。
實際上,清明、中秋、端午并沒有發揮多大的弘揚傳統的作用。清明掃墓是中國的傳統,中秋則是舉家團圓,但現在中國人口流動大,不管是掃墓,還是中秋,都要回老家,即便高鐵發達,三天時間也是不夠的。所以,清明、中秋、端午幾乎就是一個普通的假期。
既然如此,不如把清明、中秋等假期重新組合,形成一個新的5天長假。這可以促進旅游消費,同時,也可以分散人們的出行集中度,減輕五一、國慶長假的壓力,提升旅游體驗。當人們不再擔心長假出行堵車、排隊,很多被抑制的需求,就會變為實際的旅行、消費行為。
那么清明、端午、中秋怎么辦呢?其實很簡單,只需從清明、端午、中秋所在的那一周的雙休中,拆出來一天就可以了。這樣可以在不增加法定假期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使得假期規模化,同時,也保留了對傳統的紀念。
(作者是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專欄作家)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