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旅途”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科普旅游逐漸發展,尤其是每逢假期,備受學生和家長追捧。“票秒空”的科技展覽、人頭攢動的觀星勝地,無不印證著旅游新業態、休閑新場景的繁榮發展。
科普旅游的興起,是我國旅游消費多樣化、個性化發展升級的一角縮影。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旅游度假的多元化需求日益凸顯,對旅游產品內涵性、體驗性的要求逐漸提高。眺望遙遠的星系,探索巖石的奧秘,傾聽風云的故事,在旅途中邂逅知識,賦予了旅游更深的意義與價值。
科普旅游的興起,離不開我國科技事業的不斷前行,有助于全民科學素養的進一步提升。近年來,“天眼”探空、“北斗”組網、“嫦娥”攬月、“羲和”逐日……一個個創新成果,推動我國科技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同時讓更多人對科技成就和創新故事萌發了好奇。參觀科研基地,了解科學研究,既能拉近普通人與科技創新的距離,也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學素養,還能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種下一顆顆熱愛科學的種子。
這些年,科研基地“變身”旅游勝地并非個例。說到西昌旅游,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定在必去之列。作為北斗“母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了全部北斗衛星的發射任務,許多人走近它只為一探航天夢。還有與“中國天眼”科普基地同屬“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游基地”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等地,也無不體現了“科技+旅游”的深度融合。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既有探尋萬種植物的科學探究營,也有跟著研學導師觀察千種昆蟲的夜游活動,還能坐上王蓮葉片體驗自然的神奇。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游客可以參觀天文科研設施,走近古代天文儀器,體驗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宇宙的奧秘,也能參觀隕石展覽,了解隕石知識。
科普旅游是一個寓教于樂的過程,但對于游客來說,在游覽時,別忘了遵守參觀地的相關保護規定。不同于一般旅游景區,這些地方大多屬于重要的科研場所,需要參觀者的精心愛護,如此,旅途才更迷人。
(作者 胡書玲 貴州大學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01日 第 08 版)
隨便看看:
- [資訊]應對用電高峰,今年四川做了哪些計劃和措施?
- [資訊]首批四單REITs擴募項目獲證監會變更注冊批復 - 早報網
- [資訊]旅客吐槽空姐在廉價航班上推銷商品長達40分鐘,好像到了綠皮火
- [資訊]天津文旅海洋主題人氣高 體現沿海城市旅游特色
- [資訊]小公廁大民生,奉賢區積極推進環衛公廁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工作
- [資訊]黃山亮起文旅新“夜”態
- [資訊]【家國同春】中國式現代化的“鄭州圖景”大型系列報道第十篇章“
- [資訊]捧紅孟羽童讓其幫忙直播帶貨,董小姐的商業模式有多高明!
- [資訊]今天北京天晴氣爽最高溫25℃ 午后南風較大陣風6級左右
- [資訊]市場監管總局:以監管手段防止醫療美容行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