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物化”的子女到底是消費品還是耐用品,專家說了算嗎?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某玲表示,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同時引經據典的拿出來一個貝克爾經濟學家的什么行為經濟學,說子女也是消費品,是長期消費品,是可以給你帶來長久回報的耐用消費品。
中國第三屆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正在展開,請問誰看到展會上是否“孩子”這種消費品在博覽?
專家們求求你們放過現在的年輕人吧!如今的情況已經把年輕人逼得走投無路了,大部分年輕人真的是要什么沒什么。自然界組成家庭繁衍后代最基本條件要有個窩吧?
要房子,買不起吧!
追求配偶,要花錢吧!
要養孩子,還要花錢!
安家,求偶,繁育,這些繁衍后代的基本動作還需要大把時間,年輕人有時間嗎?
前不久那個國企內陳志龍加班怒懟領導事件,已經暴露出年輕人連最基本的個人時間都在被剝奪,哪還有時間去求偶,養娃!
年輕人的情感需求已經降到最低了,賺著兩三千塊錢的工資,買杯奶茶,買個盲盒,養只小寵物就足夠滿足他們。他們覺得這已經可以了,不敢再要太多,因為他們知道要不起了。
專家們一句“是不對的”,怎么看都像一種傲慢姿態!
任何生物繁衍后代的先決條件應該是有適宜的環境才會主動繁育后代。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不婚不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言而喻了。
社會給予年輕人這樣的一個環境,是對嗎?年輕人應該怎樣度過一生才是對的呢?
30歲還在為工作奔忙,60歲又被延遲退休!
在專家的口中該生孩子就生,為了刺激產生更多的“消費品”。
在專家的口中該死的時候早點死,別拿養老金。這便是年輕人對的一生嘛?
在中國,子女的意義不是經濟學家定義的消費品,也不是耐用品,更不是專家口中所謂的長期回報消費品,子女是無法物化的存在。
大多數的年輕已經在成長過程中,被畸形的社會規則扭曲的物化嚴重了,從幼兒園就被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而物化,小中高十幾年繼續為了高考當一個分數機器而物化,然后是殘酷的社會競爭而物化,請放過繼續物化還未出生的后代吧!放過那些還未孕育出來的的細胞吧!
中國的父母對子女永遠是無私付出,不求回報的。子女在父母眼中意義不僅僅是家族的延續,更是自我生命的延續。
請專家們認真分析問題,謹言慎行,不要再站在高處口誅筆伐的批判年輕人了。
請專家們正視問題的根本原因,實事求是的提出問題解決方案,不要大放厥詞的刺激已經不堪重負的年輕人了。
每一代年輕人都是時代巨輪下不斷碾壓的草芥,需要社會溫柔對待,而不是恣意妄為的指指點點。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