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整裝再踏新征程
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2015年在全國設立的首批四個基層立法聯系點之一。居民們可以在“家門口”就立法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圖為2月7日,上海虹橋街道舉行征詢會,聽取相關人士對慈善法修訂草案的意見建議。新華社發
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2015年在全國設立的首批四個基層立法聯系點之一。居民們可以在“家門口”就立法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圖為2月17日,街道工作人員向轄區內商戶宣傳新施行的《上海市住房租賃條例》。新華社發
3月24日,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員在轄區內一社區進行普法宣傳。新華社發
【法眼觀】
近日,甘肅“為蘭州拉面立法”的話題登上熱搜。作為店面遍布全國的地方小吃,蘭州拉面廣受食客喜愛,但也有“全國的蘭州拉面一年用不了一頭?!薄俺粤怂募业辏募宜膫€味”等不少因個別店面操作不規范引發的吐槽。得知《蘭州牛肉拉面產業發展條例》已列入甘肅省人大常委會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調研項目,不少人紛紛寄希望于立法規范,建議給蘭州牛肉拉面制定標準,以地方立法規范地方名吃,擦亮地方名片。
打開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我國現行有效地方性法規達1.3萬多件,璨若星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研究室主任臧鐵偉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制定修改了一大批體現時代要求、反映地方特色的法規,為促進地方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治理方式轉變和治理能力提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有“小憲法”之稱的立法法迎來第二次修改,地方立法“擴容”“增效”。法與時轉則治,立法法修改反映了我國地方立法工作的進步和法治環境的變化,也為地方立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吸納民意、匯集民智,更好發揮基層立法聯系點作用
在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鄭毅眼中,自2015年立法法修訂賦予設區的市立法權以來,地方立法領域更加多元化,涵蓋面更加寬泛,立法類型進一步豐富,“小切口”“小快靈”立法漸成優勢和趨勢。與此同時,作為中國法學會立法學研究會理事的鄭毅明顯感受到,在參加立法理論學術活動時,除了學界同人,各地立法工作者也會積極參與其中;各地各類立法項目中,也越來越多見到學界專家身影。
“立法學術活動,部門法學者、立法工作人員參與熱情明顯提高,這對立法學研究格局來說也是一個改變?,F在立法都在網上征求意見,甚至直接委托學者去起草專家建議稿,學術界和實務界的互動也在不斷深化,立法質量不斷提升?!编嵰阊a充道。
在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下,此次立法法修改,將堅持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好基層立法聯系點寫入其中,規定立法機關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立基層立法聯系點,深入聽取基層群眾和有關方面意見。
自2015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已在各地設立31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和1個立法聯系點,輻射帶動全國各地設立5500多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形成了國家級、省級、市級聯系點三級聯動的工作格局。截至2022年12月,有142部法律草案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系點的意見,收集了1.5萬多條意見,采納意見達2800多條,在談到地方立法工作的成效和經驗時,臧鐵偉將“堅持和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立法實踐更加生動”列在其中。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辦公室主任趙曉明告訴記者,過去5年,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將基層立法聯系點擴充到20個,新的基層立法聯系點既有基層自治單位和基層政權組織,也有市縣級執法司法和政務服務等部門,真正做到了“班次更多、線路更廣、覆蓋更全”,參與了所有立法項目的意見征求。他表示,要進一步拓寬公眾參與立法的方式和途徑,更好發揮專家智庫和基層立法聯系點作用。
在采訪中,不少專家學者和立法工作者,都對未來基層立法聯系點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在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之后,解決“好不好”將會提上日程,社會各界參與立法工作途徑將會更多,作用也將更強。
立法權限擴容,地方性基層事務或成立法熱門領域
此次立法法修法的另一亮點,是完善設區的市立法權限。除了城鄉建設與管理、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保護,新法增加規定設區的市可以對“基層治理”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家法室主任童衛東日前撰文表示,此處修改是“考慮到設區的市的特點和地方創新基層治理的實際需要”。
地方立法權限是各地關心的話題。2015年以來,各界對“城鄉建設與管理”范圍的界定討論不絕。童衛東在其文章中表示,在設區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權的實踐中,不少地方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來函詢問是否屬于設區的市立法權限,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本上都作了肯定答復,支持設區的市的立法需求。因此,實踐中對“城鄉建設與管理”范圍的理解和把握是較為寬泛的。
“地方立法權限的范圍、邊界在什么地方?對于地方立法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非常關鍵。”鄭毅對記者說,希望日后權威部門能夠對“基層治理”事項進行進一步明晰,以避免概念模糊造成地方立法“保守化”傾向。
“未來,地方立法一個非常重要的增長點,可能會在地方性事務?!编嵰阏J為,國家立法觸達不到、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性事務,以后或可成為地方立法大有作為的空間。臧鐵偉在談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主要舉措時也特別提到,注重提高社會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實發揮地方立法在完善法治、保障善治方面的職能作用。
區域協同立法,機制建設宜在先
2020年1月,《京津冀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橫空出世,三地條例文本統一、各自審議表決、同步出臺,成為京津冀協同立法的標志性成果。
協同立法,也是近年來地方立法工作一抹亮色。中央人大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區域協同立法、流域立法、共同立法工作機制。2022年修改的地方組織法,也對區域協同立法作出了原則規定。在實踐中,京津冀、長三角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立法協同工作機制,在跨區域生態環保、大氣污染防治、交通一體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山西、福建、山東、四川等不少地方也進行了積極探索。此次立法法修改,增加規定地方“根據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可以協同制定地方性法規,在本行政區域或者有關區域內實施”“可以建立區域協同立法工作機制”。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法制辦法規一處處長李貝見證了京津冀推動制度機制建設、不斷探索拓展立法協同領域的過程。“京津冀協同立法最重要的一點,是在起步階段就注重制度建設。制度框架的確立,使得三地在立法工作中,有理論研究、有工作交流、有具體問題的攻關,有相互之間對具體立法工作和項目提出的意見建議,得以順利在立法工作的多個層次開展協同?!崩钬愓f。
盡管三地經濟基礎不同、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各有側重、在新車和在用車輛執行的現行標準和執法監管標準的一致性等方面也都不盡相同,但有了協同機制在前,三地最終實現法規名稱一致、章節結構一致、協同防治一致、主要治理制度和法律責任趨同。
無獨有偶,已開展多次區域協同立法的長三角地區,也將區域協同立法工作機制放在重要位置。2018年,蘇滬浙皖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正式簽署了《關于深化長三角地區人大常委會地方立法工作協同的協議》,明確區域地方立法協作的原則、機制、方式及范圍,將協同立法納入制度化軌道。
“區域協同立法,將機制建設擺在前面,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编嵰惚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資源稟賦、歷史文化等情況不同,機制建設也會不盡相同。目前很多地區的區域協同立法機制還處在探索階段,此次立法法修改為這種探索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制度彈性。
(本報記者 劉華東 本報通訊員 鄭歷惠)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