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孿生共建,向改革創新要動力
智能網聯巴士目前正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進行實際道路測試。未來智能網聯巴士與雄安數字道路系統協同運行之后,在“城市大腦”的統籌下將形成人、車、路、物實時互聯互通、實時感知、瞬時響應、智能決策的新型智能交通體系。河北日報記者 田 明攝
閱讀提示
這是人類城市發展歷程中崛起的新標桿——兩個雄安,孿生共建。一個是一磚一瓦砌成的現實城市,一個是信息技術搭建的數字城市,兩座城,齊頭并進,生生不息。
雄安新區每建設一棟樓,都會在網絡平臺形成與之孿生的數字化建模;城市地下鋪設的綜合管廊,通過智能控制裝置實現實時監測、智慧管控;數字道路讓“永不堵車”變為現實……建城上“云”,數字雄安、智能之城“破繭而出”,走入大眾的視野。
向改革創新要動力,雄安新區自規劃建設起,就打響了全面布局數字化的第一槍。六年來,隨著一批政策標準的相繼印發和一批新技術的積極引進,新區智能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建成落地,智慧化管理應用體系高質量構建,優質智慧政務服務大力推進。接下來,請跟隨記者的腳步,一同感受這座未來之城的數字魅力。
智能交通“綠波帶” 一路綠燈享暢通
一路綠燈通過十幾個路口是種什么樣的體驗?日前,家住雄安新區容東片區興賢庭的苑先生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段神奇的經歷。
3月20日上午8時,恰逢周一早高峰,苑先生像往常一樣吃完早餐就從家里出發了。
“我在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工作,離家大約5公里,樂民街、甘棠路是我每天必經的兩條路,中間需要經過十幾個紅綠燈。”苑先生告訴記者,那天早上,沿途的車流稍顯增加,他將車速保持在每小時40公里左右,碰巧趕上第一個綠燈,結果一路上個個是綠燈,通行無阻。
“到單位只用了9分鐘,真是太神奇了!”苑先生驚嘆道。
苑先生口中這一神奇的經歷,其實是遇上了“綠波帶”。
如何理解“綠波帶”?雄安新區數字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王子軒表示,在現代城市交通管理中,常使用“綠波”方案來調整優化主干路交通。通過對主干路上若干個連續交叉路口交通信號燈進行協調控制,幫助行駛在主干路上的車輛實現一路綠燈或少遇紅燈,這種交通信號協調控制方式被稱為“綠波帶”控制。
據了解,目前雄安新區容東片區的樂民街、樂安街、金湖街三條東西向主要道路和甘棠路、興賢路、渥城北路三條南北向主要道路根據早高峰、平峰、晚高峰進出容東片區主要交通流特點部署了動態“綠波”方案,采用大數據智能分析、多傳感器融合等技術,智能調節路口交通信號燈,減少車輛路口啟停次數,提升路網通行效率。
“以樂民街和甘棠路為例,經統計,樂民街早晚高峰進出容東片區方向的道路平均通行時長比以往減少了約37%,甘棠路早晚高峰進出容東片區方向的道路平均通行時長比以往減少了約41%,實現了更快通行。”王子軒表示。
“綠波帶”只是雄安新區大力發展智能交通的其中一個展現。根據《雄安新區智能城市專項規劃》和《雄安新區智能交通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雄安新區將實現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先進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助力打造一個“不堵車”的未來現代化城市樣板。
截至目前,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已建成城市區域級數字化道路,總里程153公里,以多功能信息桿為載體,通過加載車路協同設備、環境感知設備、信控設備等多種設備形成“末梢神經元”,構建起交通仿真的數字孿生可視化與交互系統“一張圖”,實現“一屏管設施,一網看交通,一數供八方”,更好地服務于城市交通治理與車路協同業務開展。
一中心四平臺 城市管理更智慧
3月15日,記者走進位于雄安新區悅容公園北側的雄安城市計算中心,只見一塊巨大的電子屏上清晰地顯示著地下管網數據、道路交通信息乃至整個雄安新區的城市運行數據,城市管理的各項指令,也從這里發出。
“設計之初,雄安新區就提出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的理念。這里的‘云’指的就是數字孿生城市,而新區‘云’上一座城的中樞就設在雄安城市計算中心這個‘城市大腦’中。”雄安云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山表示。
據了解,雄安城市計算中心是雄安新區數字孿生城市運行服務系統的重要載體,其承載的邊緣計算、超級計算和云計算設施為整個數字孿生城市的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提供網絡、計算、存儲服務,助力雄安新區智慧化管理應用體系高質量構建。
不過,與傳統智慧城市往往關注建筑、交通、水務等某一行業或領域的智慧化管理不同,雄安新區是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全城智慧化,通過雄安城市計算中心可以把城市各領域專業數據進行匯總集成,實現“規劃一張圖、建設監管一張網、城市治理一盤棋”的新格局。
記者還發現,電子屏劃分為塊數據平臺、物聯網平臺、視頻一張網平臺以及CIM基礎平臺四個板塊。據介紹,這四個平臺便是以雄安城市計算中心為城市數據的融合基座,在此基礎上延伸出的城市智慧化管理應用成果。
“其中,塊數據平臺作為新區城市數據的底層匯聚平臺,打通了部門間信息壁壘,實現資源數據集成共享;物聯網平臺是新區數字孿生城市的‘神經末梢’,實現新區全域感知設備的統一接入、集中管理、遠程調控;視頻一張網平臺作為新區視頻數據的生產者、供給者、治理者和運維者,統籌實現新區視頻資源數據的管控和治理;CIM基礎平臺通過匯聚新區全域地形地貌等GIS數據和新建片區BIM模型數據,初步構建空天地一體化、室內外一體化的‘云’上一座城,為新區數字化建設協同、智慧管廊、智慧社區等應用服務提供支撐。”李山一一解釋道。
目前,雄安城市計算中心與塊數據平臺、物聯網平臺、視頻一張網平臺以及CIM基礎平臺共同構成了雄安新區數字孿生城市中樞的“一中心四平臺”,匯聚了城市運行各類數據超207億條,從源頭上為雄安新區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提升雄安城市計算中心的城市數據運算能力,以滿足新區數字孿生城市智慧管理所需的計算能力、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數據存儲等各類應用需求。”李山表示。
數字技術賦能 政務服務更便利
前不久,雄安新區一家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員張浩為公司部分二級注冊結構工程師辦理職業資格認定延續注冊業務。得知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剛剛推出“智能導辦”服務,他用公司電腦打開雄安新區政務服務網,找到“智能導辦”專區,在AI客服“一對一”全程互動指導下,不到半小時,坐在工位上就走完了所有申報流程。
“過去網上辦理一項業務,經常會遇到辦事指南看不懂、表單不會填、流程不會操作等問題,降低了辦事效率。現在有了‘智能導辦’服務,能夠24小時體驗智能問答引導辦事服務,大大提高了網辦便利度、減少了跑動次數。”張浩稱贊道。
數字技術賦能政務服務從“網上可辦”向“網上好辦”轉變,“智能導辦”成為雄安新區打造智慧政務的一個縮影。
搶抓數字化發展歷史機遇,近年來,雄安新區把提高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和滿意度作為新區政務服務數字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技術創新促進業務創新,通過場景數字化建設推動政務服務數字化轉型,不斷提高政務服務信息化、智能化、精準化、便利化水平。
“以前每年辦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事項,都要把所有信息重新填寫一遍,今年我通過雄安新區政務服務網進行辦理,發現很多基本信息都替我填好了,真是太省事兒了!”日前,在雄安新區容東片區經營著一家面館的李先生嘗到了智能回填功能帶來的便利。
為進一步提升企業、群眾辦事體驗感,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積極推動新區政務信息智能回填功能上線。
“該功能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辦理事件模型、辦理人信息模型、材料要素模型等,形成填報信息要素主題庫、自然人和法人主題庫,支撐辦事人在雄安新區政務服務網申報數據自動回填、材料復用,實現‘無感填報’。”雄安新區公共服務局行政審批改革組組長靳惠表示。
截至目前,23個事項電子表單中涉及組織機構名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地址、經營地址、經營范圍等共163個要素數據實現了自動回填,24個事項申報材料中包括身份證、照片、駕駛證等共19種材料實現了智能復用。
此外,全新上線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創建“數字身份+政務服務”新模式、打造雄安新區“政策服務”平臺、基層證明開具實現全流程掌上辦理……隨著一批數字賦能創新舉措的先行先試、落地顯效,雄安新區打造政務服務平臺數字化能力體系逐漸變為現實。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數智賦能、系統集成’理念進一步加強數據整合及應用,積極探索視頻辦、遠程辦等服務,夯實技術支撐保障功能,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優的智慧辦事體驗,助力雄安新區政務服務工作跨越式發展。”靳惠表示。(河北日報記者 解楚楚)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