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藍天救援隊蒞臨樹人學校南門街校區進行宣講
【來源:揚州市教育局_校園風鈴】
3月22日中午,揚州藍天救援隊的張昀路隊長蒞臨樹人學校南門街校區,為初一、初二的同學們分享了他們土耳其救援經歷。
當地時間2月6日凌晨,土耳其南部發生強烈地震。中國政府和民間組織第一時間啟動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機制。在世界各國的救援隊中,一抹藍色在前線的新聞圖片中尤其亮眼,這就是我們的“藍天救援隊”。
“土耳其距離我們千里之遙,我們為什么要大老遠跑到那里救援?”講座剛一開始,張隊長就道出了同學們最深的疑惑。張隊長給出的答案簡短而有力:“仁者愛人。”這是兩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思想,放在今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依然振聾發聵。
接下來,張隊長就藍天救援隊的土耳其之行向同學們作了詳實而精彩的介紹。細數過去,真可謂關關如峰,關關難過。
救援的困難從還未出發就已經開始,最輕也有17斤的救援裝備,要一樣樣分類,打包,過檢;剛下飛機饑腸轆轆,而土耳其跟我們的飲食習慣完全不同,且因為災害嚴重,隊員們只能吃到冰涼的甜甜圈;沒有時間倒時差就要立刻投入救援,冬天的土耳其零下12度,每天高強度搜救16個小時以上,這樣的作息,在整個救援周期中沒有一天間斷;與土耳其當地的災民溝通位置,簡單的英語隊員們可以應付,復雜有口音的語言只能依靠翻譯,救援和配合難免遇到窘境……
累嗎?當然累。但是越接近生命現場,隊員們越不舍得休息。不管走到哪,總能看見當地的災民。當不同情緒的眼神相匯,當不同膚色的雙手交握,那一刻,沒有危險迫近的猶疑,沒有地域國界的限制,只有同樣滾燙的人類血脈,休戚與共,緊緊相連。
張隊長分享話音剛落,同學們就有一肚子的問題想要探詢。地震時該怎么自救?水源被污染該怎么辦?土耳其救援中,我們的救援隊是否有傷亡?要成為一名救援隊員,身體素質要達到什么標準……張隊長一一解惑,原來救援工作并非只有想象中的純體力勞動,還需要專業知識的配合和高新科技的使用。每一場救援,都是一場體力、腦力甚至是國力的集體攻堅戰。
親身經歷者的回答生動而實際。不少同學都工整地記在了筆記本上,對藍天救援隊的隊員們又多了一重敬佩。
一位老師提出了現實的問題:“藍天救援隊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的民間組織,在執行任務時要承受中這么大的危險,家人會支持嗎?”
張隊長的回答平淡卻讓人動容:“我妻子還是很支持的,但我沒有敢告訴父母。我只在坐飛機赴廣州前一刻給妻子發了短信。我想,等她知道了,我也已經起飛——我總是要去的!”
言及此處,張隊長露出了難得的溫情,旋即又補充道:“我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所取得成績也微不足道。事實上,我們藍天救援隊的每一個隊友和我都是一樣的。我們背后是集體,跨出家鄉,我們代表的就是揚州這座“三都”歷史文化名城的精氣神,更是擁有璀璨仁愛精神的華夏文明古國。”
“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危難時刻,藍天救援隊的許多隊員們都和張隊長一樣,帶著“我總是要去的”的傾力承擔,揮別溫暖的房檐和相伴的家人,只留下一句簡短的訊息,就毅然遠赴關山之外。這就是我們可愛又可敬的藍天救援隊,有紅心,有肩膀,身在江湖,力擔天下。
藍天救援隊的隊員大多都有本職的工作。他們是村民,是白領,是個體戶老板,是理發店小哥。和平時,他們是與我們擦肩而過的普通百姓,是隱匿在城市鄉村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危難時,他們是聚沙成塔挺身而出,以凡人之軀肩比神明的中國力量。
講座結束,獻給藍天救援隊張隊長的,是同學們經久不息的真摯掌聲。再沒有比這更珍貴的教育時刻,一群少年在最好的年紀,面前是執炬者,心頭是英雄夢,頭頂是前人守護的和平藍天,眼中是燭照千里的未來星火。
藍圖繪就,奮斗當時。同學們深知,僅靠蠻力就能爭取勝利的時代早已過去,不論是救援還是振興,不論是守業還是探索,都離不開強健體魄和豐富知識的全面武裝。而樹人學校作為少年成長的一方沃土,也定會緊握“科技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思想,力求成就每一個孩子渺小而宏大的志向,力求托舉國家濟濟多士,人才蔚起的未來!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