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縣:“一村一品”振興鄉村
這幾年,河南省洛陽市嵩縣何村鄉姜嶺村很有名。村里搞起了連翹種植,利用連翹花和山上的各種花養殖蜜蜂,又搞鄉村旅游和露營地建設,不僅從一個貧困村脫了貧,又在鄉村振興中走在前列。
甜蜜姜嶺更有名的是一家出了兩個博士。
初夏時分,我們沿國道344來到嵩縣縣城西南的蠻峪嶺,嶺上滿山青翠,令人心曠神怡。在“甜蜜姜嶺”驛站,有一個跨路的梯形“甜蜜姜嶺”路牌,周邊玫瑰花正在盛開,五顏六色很是漂亮。
順著新鋪著柏油的鄉道姜箭路前行不遠,有一個蜜蜂工場,上坡上養著幾百箱蜜蜂,滿山的連翹已經掛滿青色小果實。
山坳里有一個叫陽坡的小村莊,這個村子不大,因老王家出了兩個博士,在這一帶名氣很大。
在一座比較陳舊兩層小樓的院落里,王建文正在打掃院落,整個院落雖然陳舊,但依然干凈整潔。
老王今年64歲了,身體依然很硬朗,常年在村里干些農活和建筑類的工程;妻子頭發花白,因常年勞作留下很多毛病,但依然是個閑不住的人。
前兩年,老王夫婦倆不常在家,在寧波幫大兒子帶孫子孫女,只有家里忙時才回來。
說起這個家和倆孩子,一臉滄桑的老王充滿了感慨和興奮之情。
姜玲村地處丘陵山區,地勢較高,地全是旱坡地靠天收,人畜吃水困難。過去,人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紅薯飯,缺衣少穿,生活很困難。
老王高中畢業后,盡管學習成績不錯,但也沒有被推薦上大學,只好回村當了一名民辦老師,教過小學、初中,教過語文、數學、物理、體育,基本上是個全能老師。后來民辦教師整頓加上家里負擔大,他就憑著一手砌墻的好活,進建筑隊干活,隨后自己帶領十幾個人給村民蓋房子,給單位搞建筑,日子漸漸好起來,在村里蓋起了第一座兩層小樓。
住在同村的妹妹家用土法養了一窩蜜蜂,每年老王帶著孩子去妹妹家串親戚,妹妹偶爾會送些蜂蜜、黃蠟等,讓給孩子治咳嗽、積滯等病。
當過老師的他就順便給孩子講蜜蜂和蜂蜜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只有勤勞才能創造甜蜜生活。沒想到這個故事卻牢記在倆孩子心里,倆孩子像蜜蜂一樣創造出自己獨特的人生之路。
無論寒暑,無論在校在家,大孩子王靜剛總是苦學不止,終于考上河南科技大學,后來又考上碩士、博士,現在成為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教授級高工,博師生導師。
小孩子王靜磊比他哥小8歲,哥哥是他學習的榜樣,從7歲開始就自己住一個房間,自己獨立學習,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中原工學院畢業后考上碩士,碩士畢業后又考上浙江工業大學博士。
孩子有出息,老王很高興,但他的壓力更大了。兩個孩子上學的學費、生活費,加上家里的生活開支、老人的生病住院等等,這對于一個山區農村家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于是,老王夫婦倆像蜜蜂一樣,日夜勞作。“那時候,家里只要有一百塊錢,甚至不夠一百塊,借點也要湊夠一百塊存起來,真是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一心想著攢錢,讓孩子們上學。”說起供孩子上學,老王感慨萬千。
今年,村里開展鄉村旅游和露營地建設,老王回村發揮專長參與建設,起早貪黑忙個不停。
“人就像蜜蜂一樣,只有勤勞動,才會有多的收獲,才能讓自己生活好,還能給別人帶來甜蜜和幸福。”說著話,老王抓起工具又干了起來。
嵩縣葉嶺村距縣城10分鐘車程。以前,全村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增收門路不多。
董廣聚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成立了民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籌資40萬元,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流轉1076畝土地,打造高標準“千畝丹參種植基地”。
葉嶺村合作社在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四三二一”“葉嶺模式”運營模式――合作社繼續發展資金占比40%、流轉土地群眾分紅占比30%、村級集體經濟占比20%、合作社管理人員工作補助占比10%。
通過“租金+薪金+股金”“三金”模式,實現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
嵩縣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高標準打造桑蠶養殖、食用菌種植、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基地;成功創建伏牛山寫生基地、德亭里仁花海、木植街升坪花谷等一批鄉村旅游點。截至目前,該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6萬畝,蠶桑種植達2.3萬畝,食用菌穩定在1.5億袋,特色種植達26萬畝,牛飼養量達10萬頭,羊飼養量達到28萬只。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