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力為黑土地療傷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黑土地保護和坡耕地綜合治理”。侵蝕溝治理是完成這項任務的重要舉措。侵蝕溝被形象地稱為東北黑土地的“傷疤”,我國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黑土地保護,但總體而言,東北黑土區侵蝕溝仍呈加劇發展趨勢,毀損耕地面積仍在擴大,威脅糧食安全。持續發力為黑土地“療傷”,不僅能讓黑土地“美顏”,更能讓黑土地“健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據中國水土保持公報2021年的數據,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面積21.41萬平方公里,占其土地總面積108.75萬平方公里的19.68%。
侵蝕溝治理并非易事,仍面臨侵蝕溝數量多、治理任務重、投資需求大的難題。如果侵蝕溝治理不跟進,侵蝕溝就會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小溝變大溝、大田變小田、良田變薄田。如果侵蝕溝能夠得到有效治理,其中的一部分侵蝕溝復墾為耕地,不僅能增加耕地面積,提升糧食產能,還能實現土地連片經營,方便大型農機具作業,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一增一減中,農民得了實惠,黑土地得到保護,國家糧食安全更有保障。
面對黑土地侵蝕溝不斷蔓延的嚴峻形勢,治好黑土地“傷疤”,貴在久久為功,持續發力。
要增強治理緊迫感。部分地區尚未認識到侵蝕溝的嚴重危害性,認為大型侵蝕溝治理投入高,缺乏相應項目、經費支持,又耗費人力物力財力,索性不去治理;對于中小型侵蝕溝,認為尚未對耕地、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緩一緩、等一等,任由其發展。甚至有些地區,上級的專項經費下撥了,卻沒有用在治理上。侵蝕溝治理關系國家糧食安全,不能讓錯誤觀念影響大局,必須進一步夯實主體責任,分好“責任田”、織牢“治理網”,并強化日常監督。
要堅持可持續原則。侵蝕溝點多面廣,且侵蝕溝會有新發展,需要持續不斷進行治理投入,要講究因地制宜、經濟適用,既要避免過度治理,也要避免低效治理,讓錢花在刀刃上,減少浪費。比如,就地取材推行秸稈打捆填埋并鋪設暗管、柳樁栽入侵蝕溝、溝岸種植灌木等,都在實際應用中取得較好效果,應該加以推廣。同時,也要調動廣大農民參與侵蝕溝治理,改變順坡種植習慣,推行等高種植、秸稈覆蓋免耕種植技術等,減少水土流失。
要秉持生態系統理念。侵蝕溝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只是緊盯侵蝕溝,而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思想,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比如,黑龍江省拜泉縣在治理侵蝕溝過程中,提出運用“山頂栽松戴帽子、梯田埂種苕條扎帶子、退耕種草鋪毯子、溝里養魚修池子、壩內蓄水養鴨子、壩外開發種稻子、甕地栽樹結果子、平原林網織格子、主體開發辦場子、綜合經營抓票子”的“十子登科法”,就是系統治理的體現,從而實現綜合效益。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吳 浩)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