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直播在氣象科普中的應用,以各種災害性天氣為例
直播作為新媒體環境下的一種傳播方式,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喜愛,如何將氣象科普和直播有效結合是氣象影視需要探討的新話題。通過直播增強氣象系統科技與服務的影響力,對于防災減災、氣象科普知識宣傳、氣象品牌打造具有重要作用。該文將氣象科普直播歸納成三個類別,并對不同類別進行分析,探索新媒體直播在氣象科普中的應用。
直播是當前十分流行的一種傳播方式,具有時效性、高速性、及時性的特點,能夠快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2016年是網絡直播元年,此后,直播的內容和形式呈現井噴式發展,不僅有游戲、才藝展示等直播內容,還覆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平臺也不再局限于“一直播”“虎牙”“斗魚”等專業直播平臺,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微博、微信等通信平臺也紛紛推出了直播功能。可以說,普通用戶手機中常用的App, 一定有可以觀看直播的軟件,直播儼然成為民眾接受信息的新渠道。
為更好地向大眾進行氣象科普,可以充分利用直播這個傳播渠道。福建省氣象服務中心于2018年成立了融媒體工作室,已經舉辦了十幾場直播活動,本文以工作室近幾年所開展的直播活動為藍本,對新媒體直播在氣象科普中的應用實踐進行分析。
氣象科普直播的不同類別
氣象直播主要分為災害性天氣直播、重要氣象活動直播和氣象品牌宣傳活動直播三類。
一是災害性天氣直播。作為氣象服務的對外窗口,當有災害性天氣出現時,了解各地的天氣情況,對外進行直播,可以對公眾起到預警作用。二是重要氣象活動直播。如“3·23世界氣象日”、預報員競賽等,可以讓觀眾了解到氣象人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聽風觀雨”。三是氣象品牌的宣傳推廣活動直播。如福建省“農產品品質認證”“天然氧吧”“氣候福地”等氣象品牌,可以通過直播活動提高自身知名度,提高民眾對氣象品牌的認可。通過對氣象品牌的推廣,既可以讓氣象和農業、生態、旅游的聯系更加緊密,也能提升民眾對氣象服務的滿意度。
一、 災害性天氣直播
災害性天氣直播是指在臺風、暴雨等極端災害性天氣時進行的直播活動。災害性天氣對民眾的生產、生活具有極大的影響,當發生災害性天氣時,各地氣象局都會發出相應的預警信號提示民眾。但是民眾對于預警信號背后所代表的含義可能了解不夠,因此,通過直播活動能更加直觀地向民眾闡釋清楚災害性天氣的嚴重性和破壞性。當遇上災害性天氣時,民眾最關心的是會持續多久?最嚴重的是哪一天?為什么會引發災害性天氣?這時候就需要氣象專家對災害性天氣進行專業地解析,以及對災害性天氣的持續播報甚至是實地播報。
災害性天氣直播可以采用演播廳專家采訪、災害性天氣慢直播或者二者相結合的形式進行。由氣象專家對本次災害性天氣進行深度解析,同時對災害性天氣進行實地直播,可以讓觀眾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更加直觀地感受災害性天氣帶來的破壞性,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可以聯合交通部門、交通廣播電臺、海洋相關部門,將城市交通、高速公路、海上風浪等地點情況展現給觀眾,全方位展示災害性天氣對生活帶來的影響。
二、 重要氣象活動直播
氣象部門每年都有許多大型活動,或是科普類,如每年的“3·23”世界氣象日、氣象科技下鄉、氣象為農服務、氣象科普進校園等,這些科普活動有助于民眾了解氣候、環境、農業之間的深層次關系,對普及氣象知識有很重要的作用;或是大型會議類,如氣象學會開展的諸多會議,對國家氣象戰略發展方針進行解讀,每年氣象工作的重點都會隨著時代變化而進行更迭,通過直播可以讓民眾了解到最新的氣象政策;或是預報員競賽、氣象影視競賽等活動。這些活動有助于提升氣象部門的專業能力,讓民眾了解氣象人的專業性。
在過去,重要氣象活動大多是在網頁放一些照片并進行新聞宣傳,宣傳途徑較為單一、宣傳效果不強。對重要氣象活動進行直播,顯得更加生動有趣,能夠向民眾展示氣象部門的工作日常,帶領民眾走進氣象人的生活,了解氣象專業知識。
三、氣象品牌宣傳活動直播
福建是我國植被覆蓋率最高的省份,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在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下,福建也擁有許多優質的農產品。福建省各地氣象局通過建立小氣候觀測站,搜集相關氣象數據,對符合標準的地點和農產品進行篩選,打造“氣候福地”“天然氧吧”“氣候品質認證”等招牌,打造擁有數據支撐的優質好產品。
通過直播,對獲得品牌認證的旅游地、農產品進行宣傳,提高氣象品牌的知名度,擴大影響力。氣象品牌宣傳活動直播一般采取外景與棚內多路線同時直播的方式,外景直播活動豐富,氣象主播以游客的視角帶領觀眾進行沉浸式體驗,邀請當地專業人士進行介紹,讓觀眾體會到福建的好山好水。而棚內直播則是邀請氣象專家對“氣候福地”“天然氧吧”“農產品品質認證”等氣象品牌的評選標準進行深度解讀,進一步帶觀眾了解氣象品牌背后深層次聯系。
新媒體直播在氣象科普中的實際應用
不同類型的直播對于氣象科普都大有裨益,本文以福建省氣象服務中心的直播活動為實例,介紹三種不同類型的直播在實際操作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對氣象科普起到積極作用。
一、 臺風“盧碧”直播
2021年,第9號臺風“盧碧”8月在廣東省汕頭市登陸,之后在福建省漳州市再次登陸。此次臺風對福建省造成了很大影響,氣象部門一直關注臺風“盧碧”的最新動向,當得知“盧碧”有可能在福建省再次登陸時,福建省氣象服務中心臨時決定聯合地市開展臺風聯合直播。
臺風登陸時各地的風雨情況都會有所不同,此間的動態化、不確定性和實時性使得觀眾對臺風直播有懸念和期待,正是這些特性,讓直播顯得更加有魅力。各地的氣象局也紛紛響應,于傍晚開始連線進行直播,直播采用專家訪談和臺風實地播報相結合的方式,氣象專家分析臺風給生活生產帶來的影響和預測此次臺風的持續時長等,提醒觀眾做好防范。
二、 廈門日環食直播
2020年6月出現了罕見的“金邊日環食”,而廈門則是觀測此次“金邊日環食”的最佳地點之一,福建省氣象服務中心聯合廈門市氣象服務中心共同舉辦了“云上觀看日環食”直播活動。本次活動路線分為三條,分別是廈門世茂云上觀光廳、演武大橋和廈門市氣象局三個地點。世茂云上觀光廳由兩名主持人帶領觀眾在高樓對日環食進行觀測,由另一名主持人在視野開闊的演武大橋進行觀測,而廈門市氣象局則有氣象專家坐鎮,為觀眾進行“金邊日環食”相關氣象知識的科普。同時,廈門市氣象天文學會、廈門科技館、南方天文還對本次直播提供技術支持,展現了高倍望遠鏡下的日環食畫面。多路信號同時進行,由導播進行畫面切換,為觀眾展現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視覺盛宴。
三、安溪“開茶節”和德化“旅游節”直播
在直播熱潮下,“直播+助農”的農產品營銷模式在“三農”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讓農產品更快地走向市場,福建省氣象局打造的“氣象IP”目的也是如此,幫助農產品、特色農業服務能夠更好地傳播出去。
“氣候福地”“氣候品質認證”“天然氧吧”是氣象局認證的金字招牌,但是目前它們的知名度不大。福建省氣象局于2021年和2022年主辦了兩場大型直播,分別是安溪“開茶節”直播和德化“旅游節”直播。
2021年4月,正值茶葉開始采摘,福建省氣象服務中心聯合泉州市氣象服務中心、安溪氣象局和武夷山氣象局共同開展了“開茶節”的直播活動,在安溪茶園和武夷山茶園兩地交替進行。主持人實地走訪了茶園,觀察茶葉品質,對茶葉入選品質認證的標準進行了深入探討,并進入茶園觀察制茶流程,向制茶大師學習如何制茶。
2022年5月,福建省氣象服務中心聯合泉州市氣象服務中心和德化縣氣象局共同開展了走進“天然氧吧”直播活動。“中國天然氧吧”是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標志首批品牌之一,通過挖掘高質量的生態旅游氣候資源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貫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宣傳“中國天然氧吧”是創建活動的延續,也是提高“中國天然氧吧”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重要舉措。本次活動對赤水鎮露營基地和石牛山風景區,圍繞“天然氧吧”進行了直播。通過主持人實地走訪赤水鎮、石牛山,沉浸式體驗“天然氧吧”以及在演播廳訪問氣象專家,圍繞“天然氧吧”的評選標準、觀測站是如何建立等問題展開討論。
結語
現代社會的新媒體環境日新月異,如何利用新媒體增強氣象科普的影響力需要氣象部門不斷探索。融媒體直播融合了新聞、解說、專家訪談等不同形式,讓氣象科普更加生動直觀,讓受眾全面了解和及時獲取有關氣象的權威發布和動態資訊。通過融媒體直播,可以展現生動翔實的內容、個性活潑的表達、積極有效的互動,以體驗替宣講,變灌輸為分享,做到真正有影響力的傳播。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