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實融合迎來第三次浪潮,聯想集團“雙實”新范式引領變革
乘“數”而起,“智”領未來。數字技術變革人類社會,釋放出無限可能和機遇。
近年來,國家持續高位推動數實融合走深向實,全社會各行業、企業紛紛擁抱數字化浪潮,以數字之力助推高質量發展。數實融合,正在迎來第三次浪潮。當前,數實融合主要以數字技術創新突破和應用拓展為主攻方向,中國產業數字化進程迎來破局時刻,算力成為新的生產力,算力經濟則是數字經濟的核心之一。
順勢而為,聯想集團長期以來一直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頭雁”作用,緊緊圍繞“新 IT”全要素布局,基于強大的技術創新實力和高效的行業解決方案,以“普慧”深入展開“以實賦實”的探索實踐與優化提升,在智能制造、智慧教育、智慧政務、智慧零售、智慧醫療等眾多領域持續挖掘數實融合新動能,硬核打造數實融合“雙實”新范式,扎實推進數實深度融合。
產業數字化破局,“新 IT”凸顯基礎設施支撐作用
近年來,信息化持續深入推進,數實融合迎來發展大時代,數字化轉型將在未來五年迎來黃金發展期。IDC 方面預測,全球數字化發展的臨界點已經到來,數字經濟占比、SaaS 支出占比、數字化業務支出占比、數字化人才占比等已經或都將在未來 5 年內超過 50%。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 年)》顯示,2021 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 45.5 萬億元,占 GDP 比重達到 39.8%,數字經濟正逐步走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數實融合已經成為引領和支撐我國數字經濟新一輪增長的主引擎和主戰場。
業界最新觀點認為,數實融合已經經歷了兩次發展浪潮,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力在每一次浪潮中都完成了升級,正在迎來數實融合的第三次浪潮,各行業已主動融入數實融合的浪潮,產業和數字技術適配,萬物智能向大交通、大能源、大制造、大健康、大金融等行業深度融合,引發了原有產業的解構與重組,帶來了產業跨越式發展,千行百業乘浪而起。
中國產業數字化進程迎來破局時刻,計算成為人人可用的公共服務,算力成為新的生產力。中國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創始人王堅認為,從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本質上是從電力經濟到算力經濟。通過算力跟數據的結合,用最低的資源消耗來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認為,算力經濟是數字經濟的核心之一。在近日舉行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 23 屆年會開幕式上,楊元慶發表了題為《加快促進“數實融合”,推動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主題演講。他表示,聯想集團深耕科技制造數十年,多年來的體會是,要實現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驅動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的中高端。
今天的中國,已經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產業配套最完善的制造業,而且還擁有出色的成本和效率的優勢,具備強大的韌性和抗風險的能力。而在物聯網、云計算、邊緣計算、5G、人工智能等前沿智能科技領域,經過這些年的耕耘發展,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厚的技術創新成果,并且在海量數據、豐富應用場景等方面還具有比較優勢。
“一旦這些先進的智能科技跟規模龐大的‘中國制造’相結合,讓中國的數字經濟植根于中國實體經濟的厚重的基座當中,就能夠相互作用、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效率紅利、創新紅利、質量紅利、低碳紅利,賦能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改善供給、刺激內需、拉動消費和出口,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出新動能。”楊元慶表示,科技制造企業為此應該主要做好四個方面: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第二是加強“新 IT”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加快“新 IT”跟實體經濟場景的深度融合,推動中國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第四是發揮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正如俗話說的‘要想富,先修路’,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也需要基礎設施先行。就像最近火爆全球的、以 ChatGPT 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發展,首先就離不開強大的普慧算力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算力跟不上,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楊元慶認為,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的核心之一就是算力經濟,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也離不開“新 IT”基礎設施的支撐和賦能作用。
深度賦能數智化,“雙實”新范式引領數實融合
作為“新 IT”理念的首創者和首倡者,聯想集團多年來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破局,不但走在了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前沿,還在通過不斷輸出自身的轉型實踐和經驗,助力全社會提速數實融合進程,成為“雙實企業”的典型代表。
區別于平臺經濟企業,“雙實企業”是具備雙重“實體經濟”屬性的“實體型生態平臺”。一方面,企業長期扎根實體經濟,成為實體經濟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手段實現自身能力和資源的外溢,賦能更多實體企業數智化轉型。
作為一家典型的“雙實企業”,聯想集團在近 40 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牢牢扎根于實體經濟,一路伴隨中國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之路,特別是最近五年,聯想集團提出了“端-邊-云-網-智”的新 IT 技術框架來推進數字化轉型進程。
一方面,通過“端(智能終端設備 / 物聯網)-邊(邊緣計算)-云(云計算)-網(5G 和高速光纖網絡)-智(行業智能)”的新 IT 架構,聯想集團實現了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場景的智能化升級。目前聯想集團擁有高韌性供應鏈,在全球擁有超過 30 家生產制造基地,憑借混合制造、“全球資源 + 本地交付”模式在 Gartner 25 強榜單中排名第九(亞洲頭部供應鏈)。此外,聯想集團在去年陸續建成投產匈牙利工廠、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產業園、南方智能制造基地(深圳)三家自有工廠,逆勢加碼制造,加重實體基因,中國作為聯想制造大本營生產更是提供了 90% 以上的聯想產品。
另一方面,長期扎根于實體經濟,聯想集團更加了解實體經濟的痛點和難點,將自身轉型過程中的積累的技術和經驗,沉淀出一套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方法論,逐漸蛻變成一家新 IT 全棧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也就是說,在自身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的同時,聯想集團也得到了以大量成本投入換來的實踐積累和經驗沉淀,并由此形成包含轉型咨詢、方案設計、方案部署、持續運維等在內的一站式全周期能力,成為其他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他山之石”。
例如,在智能制造領域,聯想集團與青島特鋼攜手打造了國內人力成本最低的特鋼高線產線,基于聯想“智慧眼”的智能檢測和 AI 方面優勢的全面應用,有效解決青島特鋼人工巡檢精確度不足、巡檢成本高的問題,使每條產線縮減 6 人,同時也提升了安全生產率,人均效率提升 15%、協同效率提升 20%、停機時間減少 15%,實現明顯的提質增效。
在自主研發領域,中國鋼研在研發新材料過程中面臨算力不足、算力資源難以遠程使用、研究數據分散等問題,影響了研發效率。聯想充分發揮全球高性能計算第一廠商的技術優勢,協助中國鋼研設計開發了工業互聯網材料云計算平臺,并為其綠色化智能化中心搭建了云平臺,助力中國鋼研增強計算能力、實現移動研發、提升研發效率。該案例被工信部評為 2021 年工業互聯網創新領航應用案例項目之一。
在智慧交通領域,在香港多元化的交通體系中,小巴是其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通過政產研三方合作,聯想集團與香港運輸署、ASTR 共同打造車路協同場景的解決方案,解決了香港小巴司機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有效提升香港的交通體驗,提高了交通安全性,構建了具有兼容性、開放性的車聯網商用系統。
走在數字化轉型前沿的聯想集團,既通過持續創新來進一步推動自身的轉型進程,更通過內生外化,依托以“新 IT”為技術架構的數字底座、服務與解決方案,匹配強大的產品能力和服務能力,幫助和賦能更多實體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而深入打造新的增長引擎。2022/23 財年第三財季財報數據顯示,聯想集團的第二增長曲線動能仍進一步夯實:個人電腦以外的多元化增長引擎業務總營收占比已經超過 40%,其中 SSG 方案服務業務營收增長 22.6%、ISG 基礎設施方案業務營收增長 48%,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變革時代,智慧啟航。在“新 IT”重塑產業和社會生態的過程中,聯想集團將繼續與“新 IT”生態伙伴攜手,助力更多企業推進在新時代下的數字化轉型,以“新 IT”為數實融合深度賦能,以“雙實”新范式引領行業變革,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