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創新,這所中學力求讓每位學生在藝術與科技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舞臺
竹笛、葫蘆絲、排簫、塤、陶笛、巴烏、笙……七種民族吹管樂器在學生們的唇齒間自如切換,匯合成一曲美妙悠揚的聯奏曲《魚水情》。這個期末,徐匯中學舉行市級學生藝術創意實踐成果展示與交流專場活動。作為一所科創研究型學校,這不僅是一個美育普及行動,更是一個深度融合藝術創意、科技創新的全方位育人平臺,學校通過開設一系列涵蓋藝術創意、數字媒體、科技藝術融合的前沿課程,營造鼓勵探索、激發潛能的學習環境,力求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藝術與科技的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舞臺。
舞臺上,一曲民族吹管樂聯奏美妙悠揚。演奏的學生都是從零起點學習《中國民族吹管樂》課程。師生如何一起在課程中做研究?“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學會七到八種樂器,所用方法就是自適應學習和研究。”徐匯中學音樂老師楊安然現場分享,課程以實踐開啟,從一開始就將樂器發到學生手中,讓孩子們先“玩”起來。

將十幾種民族吹管樂器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先天條件和喜好,自行挑選適合自己的樂器。學生自己“玩”,老師身邊站……“玩”的內容包括怎樣吹響笛子、笛子的發音方式、樂器的形制等,“研究”此時已經開始了。
入學前,大多學生沒有接觸過中阮。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小伙伴從零開始學習,逐漸掌握中阮的演奏技巧,短時間內取得明顯進步。舞臺上,“零起點”中阮班綻放音樂光彩。
“零起點”音樂教育遠不止這些。學校堅持“零起點全覆蓋,班班有特色”的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零基礎音樂課程。六年級“零起點”竹笛班的同學們帶來樂曲《神話》。對初學者來說,學習二胡往往面臨技巧掌握、音樂理解等諸多挑戰,為了降低學習門檻、提高學習效率,學校特別推出二胡“零起點”課程的數字化教學方案,老師通過整合現代數字技術與傳統二胡教學,設計了一系列創新教學方法,如在線視頻教程、智能練習系統、實時互動反饋等,幫助初學者從零開始學習,逐步掌握二胡演奏技巧,感受音樂魅力。此外,學校還配置了智慧鋼琴,學生不用教師教,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就學會了彈鋼琴。
“我們希望通過藝術教育讓孩子眼中有光,心中充滿美,然后去創造美,自信地表達美、表現美。讓藝術為科技插上翅膀,讓科技助藝術綻放光芒。”徐匯中學藝術教研組長、科研與課程發展中心主任、上海市特級教師史莉莉說。
老師鼓勵學生使用數字化媒介,進行動漫創意設計,以城市地標建筑為主題進行數字繪畫。“學生展示的以上海歷史建筑為主題的數字繪畫,通過自適應學習平臺上的學生課題、微視頻、創作作品線上展示,成就最好的自己。”美術組老師說。數字化時代,藝術與技術的融合帶來無限的創新可能,結合數字化、自學化、興趣化的“自助餐式學習”,老師培養學生數字化創作能力,推動數字繪畫藝術發展。
曾經只有飛行員才能操縱的駕駛室,在徐匯中學的模擬駕駛艙里,同學們近距離接觸飛行技術。逼真的駕駛艙、儀表屏幕、操控桿等,燃起了大家心中對航空的熱愛。自發鉆研、自主學習、動手設計,同學們的熱愛有了支持和方向。師生編排的校園劇《飛機模擬駕駛與設計制作》,展現了一顆顆“航空夢”的種子萌芽、生長著。創新實踐教育、創業啟蒙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不再是孤立的領域,而是被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潛能。
“希望運用自己所學,提高老師批閱素描作業的效率……”初二班學生張梓婋設計的“素描作品AI智能輔助評價系統”獲得第十八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
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在徐匯中學創新課程中實踐。學校努力打造跨學科、跨領域的精品校本課程,為學生創造更多科技與藝術的發展平臺,培養學生在科技藝術領域的深度研究能力。目前,學校已實現高中階段學生100%覆蓋高端課題的研究經歷。學生在各類科藝課題研究中,已有465名學生榮獲上海中小學前沿科學前沿技術創新課程平臺市級優秀課題獎項,這一數字連續六年保持全市第一。過去一年里,全校共有729項科技類成果在市、區級比賽中脫穎而出。
如何培養具有跨學科視野、能將藝術創意與科技創新融會貫通的未來人才?在學校,不僅老師做科研,還能講出科研的秘訣與奧秘;鼓勵學生做科研,還能轉化成發明創造。科研興師,要大興科研之風,才能培養更多名師。目前,全校教師承擔區級及以上立項課題94項。徐匯中學有34門科創課程、16門人工智能課程、24門藝術課程、20門體育課程,自主開發校本課程200門,本學期開設139門,在“上海市高中名校慕課平臺”上線24門,總數全市第一。全校有學生課題3879項、學生創業團隊383支、“以大帶小”學生課題指導教師148位。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