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去哪兒?街道醫院健身房 ——“體衛融合看江蘇”系列報道之三
“體衛融合看江蘇”活動來到第三站南京,在南京市中醫院(南京體育醫院)的采訪過程中,記者遇到了一位特殊的采訪對象——65歲的朱林弟。2019年,他突發腦梗,之后還做了多次心臟支架手術,一度無法正常行走。在雨花臺區岱山社區醫院運動促進健康站治療一年多后,雖然行動還稍有不便,但已經能跟上大家的步伐,從頂層的會議室到一層的醫院大廳再到二層的各間治療室,朱林弟全程與記者同行。他說:“我想讓更多人知道我的故事,讓大家看到我的變化,希望更多人選擇用運動促進健康。”
業內專家指出,體衛融合的重點、難點在基層,加強體衛融合體系建設,實現政策、資金、人才、設備向基層傾斜,是推動體衛融合走深走實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南京作為“江蘇省體衛融合體系化建設運動促進健康試點市”,已逐漸構建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省、市、區、街、村五級體衛融合服務機構。
岱山社區醫院運動促進健康站就是街道體衛融合服務機構的代表。步入該院負一層,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的運動促進健康站讓人眼前一亮:健康站分為體質和健康評估指導區、體質與健康檢測區、運動健康服務區、運動康復理療區等功能區域,配有身高、體重、握力、肺活量等體質檢測設備,人體成分、血壓、血糖、脈氧等健康檢測設備,抑郁、焦慮、壓力、睡眠等問卷評估設備,以及功能齊全的運動康復理療設備。記者還看到了健身房常見的智能推胸/劃船、踢腿/勾腿、腹肌/背肌、功率車等健身器材。
對于朱林弟來說,這里就是他的健身房。像他這樣有嚴重基礎病的患者,即使知道運動的重要性,也不會運動、不敢運動。但在運動促進健康站,會有醫護人員對他的情況進行充分評估研判,給出運動處方。他可以嚴格按照處方,在監控儀器和醫護人員的共同監督下完成運動。
“健身房建在家門口醫院里,除了方便健身,更重要的是能在這里結識很多一同鍛煉的朋友,大家互相督促、互相鼓勵,慢慢也就堅持下來了。”朱林弟說。為了進一步激發大家鍛煉的熱情,運動促進健康站還開發了打卡排名系統,每天兩次風雨無阻打卡鍛煉的朱林弟一直高居榜首。
在南京市體育局、衛健委的共同推動下,包括岱山社區醫院運動促進健康站在內的多家運動促進健康機構與南京市中醫院(南京體育醫院)結成醫聯體,在街道社區醫院,就能面對面接受來自大醫院的醫生、專家的診斷。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家庭醫生簽約制度,每人每季度僅收費275元,就可以享受36次健身鍛煉服務,60歲以上的簽約居民還將獲得一次健康體檢,充分發揮了運動的健康促進功能。
江蘇省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江蘇通過試點工作示范引領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平臺建設,很大一部分是在基層。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培養運動處方師1100多名,每年向基層群眾提供體衛融合服務50多萬人次,群眾的滿足感、獲得感大幅提升。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南京市體育局體衛融合工作首次納入市民生實事項目,將新增6個運動促進健康中心(站、點),實現“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各區全覆蓋。“截止到6月,我們已經提前完成所有6個運動促進健康試點機構建設,8月底完成了體質健康檢測和運動健身指導服務共72853人次,開具個性化運動處方10754個,體衛融合民生實事高質量提前完成。”南京市體育局群體處處長姚安介紹說。(轉自9月14日《中國體育報》01版)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