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被喊“退票”,未必是件壞事
或許誰也不會想到,在剛剛結束的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最“出圈”的新聞是一起觀眾大喊“退票”事件。
10月14日,影展“藏龍”單元入圍影片《浪漫的斷章》正片播放完畢開始出現字幕時,黑暗中突然有現場觀眾大喊數聲“退票”。
隨后,主創團隊上臺參加映后交流環節。其間,有好幾位發言觀眾非常直接地表達了對電影的不滿,主創團隊也不示弱地逐個進行了回應。由于現場爭論非常激烈,有資深的電影節展映策展人甚至感嘆,“這輩子從未見過這樣的映后場景”。
“一個年輕作家和前女友及她的未婚夫進行的最后一次旅行,他試圖在跋山涉水中挽回這段感情。”關于劇情,《浪漫的斷章》只有這樣一句話的簡介。從事后相關報道和網絡評價來看,觀眾之間對于影片的評價也有分歧,有人覺得“看得挺歡樂”,有人認為影片本就是以“反大眾審美”為基調拍攝的。
電影以及更大范圍的文藝作品,從來就沒有一種如尺子般精準、客觀的生產機制。對創作者而言,這給予了其極大限度的自由,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審美去創新和表達——諸多后來被公認為經典或可稱為傳世的作品,多是在突破、反常規的前提下創作而成的。
不過,有利必有弊。高度的主觀性同樣意味著受眾可以對作品自由地進行評價,而且只要自圓其說,這種評價還很難被證明是“不對的”。因此,創作者就要具備接納、承受不同看法乃至惡評的心理素質。展映風波之后,有關主創主創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面對輿論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電影有爭議總好過沒聲音。
其實,即使是在商業和藝術上都取得成功的文藝作品,也無法討得所有人的歡心。近年來,關于電影、戲劇等的輿論爭議并不鮮見。早在2019年,由某先鋒導演重塑的戲劇《茶館》就曾出現演出時部分觀眾提前退場并要求退票的情況。一來是因為隨著互聯網發展,過去只能被動接受的觀眾有了更多主動表達意見的渠道,二來也是觀眾審美意識日趨獨立和多元的表現。有人開玩笑說,“藝術家可以先鋒,觀眾為什么不能先鋒?”
相比于如今大多數院線片首映時臺上臺下的一片稱贊聲,《浪漫的斷章》的面世顯得有些尷尬。但這未必是一件壞事。一部電影從創意產生到拍攝完成要經歷復雜的流程,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考慮到該片大部分主創成員都較為年輕,影片有瑕疵、有問題、有部分觀眾無法接受的設定也就很正常了。比這些更為重要的是,風波之后,創作者該怎么做。
2017年,《大鬧天竺》上映,口碑大面積失守,其導演也因此被評為當年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導演”。讓人沒想到的是,該導演竟然親自去領取了“金掃帚”,并表示“它可以鞭策我進步”。6年后,《八角籠中》票房口碑雙豐收,印證了這位導演的表態,曾為他頒發“金掃帚獎”的電影人也對影片做出了高度評價。
犯錯不可怕,被質疑也不是末日。無論是藝術片還是商業片,能否在尊重文藝作品、尊重觀眾的基礎上不斷自我精進,從不同意見中找到前進的方向,才是批評最好的效果。
如果每個被喊著“退票”的創作者都能以此為目標,或許幾年后他們的新作品再面世時,會有觀眾覺得,這一回,連帶上次“試錯”花的錢都值了。(工人日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