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圈層化生產的冷思考警惕陷入“圈層洞穴”
圈層化已然成為近年來影視劇發展的重要趨勢,“迷霧劇場”“寵愛劇場”等更是從劇場定位便帶有一種明顯的“圈層”特質。而近年來火爆出圈的《開端》《一閃一閃亮星星》《卿卿日常》等作品,也都具有某種“圈層化”的定位,比如具有游戲化敘事風格、帶有時空穿越、現實游玩的前兩部作品便具有一種迎合“游戲圈層”的特質。這些作品大多是有圈層意識,但未完全圈層化,既能夠滿足部落圈層文化消費訴求,又能夠“出圈”,贏得大眾喜愛,實現了“部落圈層”與“大眾”之間的“折衷平衡”。總的來說,這種“泛圈層化”的發展趨勢,是目前影視劇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但是,很多圈層化作品也面臨著“既沒有滿足目標圈層審美,又無法令大眾接受”的尷尬。比如前段時間的《偷偷藏不住》就被本該為該劇“圈層受眾定位”的書迷們批評“沒有還原出那種近十年暗戀之情”。再比如更早的《約定期間愛上你》《我的鄰居睡不著》也都是被目標受眾批評過于套路、俗套。而這種尷尬也在提醒著我們,需要對當前熱度較高、產業發展強勢的“圈層劇”或影視劇“圈層化”創作進行冷思考。
影視劇圈層化發展趨勢形成原因與訴諸對象
影視劇圈層化發展趨勢的形成原因與當前互聯網“部落圈層文化消費”這一時代文化特質有直接關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圈層劇”的集中生產,正是一大批“部落圈層”的青少年受眾強烈消費訴求所促使的。正如鮑德里亞所言,“消費的一個基本機制,就是集團、階級、種姓(及個體)的形式自 主化”。實際上,青少年借助“圈層消費”進行一種“身份劃分”與“自主部落化”,目的是借此與同圈層對話、交流,并以此彰顯身份、確定屬性、找到同類。而“圈層劇”恰恰能夠滿足不同部落群體的獨特審美喜好,成為一種圈層內部能夠互相交流、產生共鳴、確定身份、增加圈層內個體信心的重要媒介。
影視劇圈層化發展趨勢的形成也與分賬劇商業機制有直接關系。因為分賬劇是平臺根據某一劇的點擊觀看情況、付費用戶觀看數量等指標分賬給片方的劇集樣式。所以,這便要求劇集一是要有極大點擊量,二是能夠促使受眾進行消費。顯然,在此邏輯下,深耕一個群體,瞄準特定圈層,做定制圈層劇,是較為穩妥的重要方式。
注重青年受眾的獨特審美是影視劇圈層化的主要特質與目的。比如《全職高手》滿足的是電競圈層受眾“為電競正名”的文化心理;《開端》那種游戲循環、游戲少年拯救老年人的劇情設置,則滿足的是“游戲圈層”獨特的游戲審美體驗。
影視劇圈層化發展的加劇與變異
近年來,影視劇圈層化發展越來越朝向“精準圈層化”生產邏輯進行,圈層化生產不斷細化、垂化,甚至固定化、模式化。近年來的《約定期間愛上你》《我的鄰居睡不著》《人間煙火花小廚》《拜見宮主大人》《縈縈夙語亦難求》《少主且慢行》《撲通撲通喜歡你》《親愛的檸檬精先生》《器靈》等作品,都是“精準圈層化”代表,它們大多聚焦一類圈層受眾的審美喜好,專門鉆研一種風格。比如《約定期間愛上你》《我的鄰居睡不著》等作品都為“瑪麗蘇戀愛”劇情,深受初高中女性群體喜愛。再比如《拜見宮主大人》是將網絡游戲與甜寵、古裝等多維元素融合,講述主人公穿越到自己玩的游戲之中,并在游戲中結交朋友、體驗愛情的故事,備受游戲部落群體、甜寵審美趨向群體的喜愛。
但隨之而來的,是這種“精準圈層化”“垂細圈層化”也逐漸變得異化。
一是此類作品成為一種“流水化”的工業產品,成為一種明顯“套路化”生產的作品。以甜寵劇為例,垂化細化的甜寵圈層劇大多在故事設定上有著某種相似性,人物行動邏輯與故事演變邏輯都較為固定。《約定期間愛上你》似與網絡霸道總裁IP文的敘事套路一致,且“合約戀人”的設置也早已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出現多次。《我的鄰居睡不著》那種“鄰居誤會—互助理解—甜寵戀愛”的設置也較為俗套。《偷偷藏不住》里“暗戀哥哥朋友”的橋段設置實際上也早已成為套路。這類劇情基本上就是按照“男女主偶然相識—誤會爭斗—理解幫助—甜寵撒糖”的套路進行,僅稍換一下故事背景與人物設置,就又產出一個新作品。
二是此類作品大多為點擊量等指標而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營造“噱頭”,以滿足受眾獵奇心理,使得內容異化。比如近期的《偷偷藏不住》所講述的“未成年暗戀”的故事,便是一個具有“獵奇”特質的“噱頭”故事,但這種“噱頭”挑戰倫理邊界,甚至讓大眾產生了不適感。再比如《親愛的檸檬精先生》在人物設置、故事邏輯上類似于《回家的誘惑》,盡管該劇有著“復仇前夫”的“噱頭”,但故事邏輯等較為俗套,“歸來復仇”這一噱頭本身也不太具有新意。在這種異化趨勢下,此類過于“垂細”的作品,極容易陷入“單調的重復”與“無序的張揚”之中,消耗盡受眾的審美期待。
影視劇過于圈層化生產后的文化癥候與生產危機
如今的“圈層劇”大多聚焦的是初高中青少年,這些青少年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各個維度上尚未定型。本就處于“圈層閉環”的他們,需要影視作品提供多元人生參考。但影視劇過于圈層化后,不僅不會讓這些青少年們“理解世界”,反而可能會加劇個人主觀情感,甚至加劇某種“戾氣”——因為他們周邊的人、部落、圈層都已經和自己完全一致,而他們看到的影視作品中的故事邏輯,又與他們的認知相同,這便可能會讓尚未有完全性社會認知的青少年們走向“圈層洞穴”之中,無法分辨“自我”與“社會”,看到的內容僅僅為“被過度修飾后的內容”。這會導致青少年認知窄化,甚至過于理想、浪漫主義化。比如《約定期間愛上你》等甜寵圈層劇大多依舊是一種“灰姑娘與白馬王子”的故事設置,這種“依靠男性拯救自己”的價值觀念容易誤導很多青少年,而灰姑娘與白馬王子的故事,也容易讓青少年心態浮躁、期待偶遇,沉浸于幻想泡沫之中,甚至影響其職業選擇與人生選擇。
過于“垂細”不僅可能會使受眾陷入“圈層洞穴”之中,也可能會使生產者陷入“自嗨模式”。盡管目前分賬劇生產者都強烈地在尋找“圈層愛好”,但圈層是無限的,圈層也是流動的、變化的,而如今,很多影視生產者找到一個圈層喜好邏輯后就不斷輸出的創作思維,顯然也將會使其生產陷入到一種“圈層牢籠”之中,看不到大局變化與圈層波動。比如《偷偷藏不住》這種挑戰倫理邊界的暗戀與甜寵撒糖的圈層生產邏輯,最終卻并沒有贏得圈層與大眾的喜愛,這種尷尬處境,便是一種提醒與佐證。
影視劇過于追求圈層化生產還有可能導致影視泡沫經濟危機。一方面,過于圈層化可能會導致生產端生產俗套、模式、批量的作品,使影視產業過于漂浮,導致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過于圈層化背后的商業邏輯是點擊量而非價值內容,這就極為容易導致影視生產變為“點擊趨向”的生產,而失去本該承擔的社會教化、社會引導作用。顯然,從《偷偷藏不住》講述未成年人暗戀故事引發的爭議來看,大眾還是趨于接受理想范圍內的圈層影視作品的。
尊重青少年審美、表現圈層文化、為青少年群體發聲,是影視劇創作應有姿態,是值得鼓勵、呼吁的。但凡事過猶不及,握好“圈層之度”,堅守影視教化社會之初心,應是未來影視圈層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生)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