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黃曉明等助力新導演,電影人代際接棒式成長
記者 師文靜
近日,《不虛此行》《永安鎮故事集》《三貴情史》《消失的她》《孤注一擲》《長安三萬里》《學爸》《我經過風暴》《最后的真相》等影片上映,一批新銳導演進入大眾視野。
不同的是,此前不少新導演的出場亮相多通過電影節的肯定,或者一步步從短片、小成本影片拍起,逐漸成長為大導演,而當下新銳導演的亮相,背后大多有知名的監制、導演的保駕護航,給新導演搭建創作班底、提供投資、創作保障,像交接接力棒一樣,手把手助推新人導演迅速成長。
作為監制曹保平導演的學生,劉伽茵執導《不虛此行》的過程中,由曹保平這個強有力的監制推動整個項目,提供了很多保護與支持。曹保平肯定了劉伽茵的劇本,這些肯定幫助新導演避掉了一些問題,沒有人提過劇本要怎么改之類的問題,保護了這次的創作。影片呈現出學院派風格。
劉斯逸是李少紅發起的“青蔥計劃”第四屆的五強導演,《三貴情史》也由李少紅任監制、演員姚晨擔任聯合監制。參與青蔥計劃后,劉斯逸選擇留在國內從事影視行業,用了三年時間打磨出了《三貴情史》的劇本,拍出概念片,找到投資方,影片得以開拍。劉斯逸在采訪中稱,青蔥計劃讓其受益匪淺,劇本工坊的導師們給了她很多實質性幫助。
旅美求學期間,崔睿去看陳思誠執導的電影“唐探”系列,萌發了與陳思誠合作的想法,原因是“‘唐探’系列具有國際化視野”。從《消失的她》營銷花絮可以看出,監制陳思誠對演員的表演等親力親為指導,崔睿也在采訪中表示對監制陳思誠十分信賴,而陳思誠選擇與他這樣的新人合作,則源于他自身有一定的商業類型片制作經驗,兩人的審美也比較相投。這種合作一邊為新銳導演保駕護航,同時也延續了陳思誠式懸疑犯罪影片的強類型化、強商業性風格。
電影《學爸》是演員黃渤“HB+U”新導演助力計劃的一部作品,黃渤除出演外還擔任了電影的監制,從劇本階段就已深度參與創作。導演蘇亮雖是第一次執導電影長片,但他多年來一直關注相關社會題材,作為資深編劇的他積累了豐富的文本經驗,以塑造人物見長的黃渤加上關注社會現實的導演,讓《學爸》充滿煙火氣的現實故事打動很多觀眾。
演員黃曉明除了出演《最后的真相》中的主要角色丁義峰,還擔任影片的監制。《最后的真相》導演李太閣表示,黃曉明的加入,無論是從表演上還是制作層面上,對整部電影都起到了很大作用:黃曉明會很耐心地給新演員做指導,跟他們講怎么去消化、理解角色;影片的創作團隊很年輕,在經驗上會有欠缺,黃曉明會跟創作團隊分享他的制作經驗,讓大家避免一些錯誤的發生。
2006年,得益于“亞洲新星導”計劃的扶植,寧浩拍出《瘋狂的石頭》。在此后的培養新人上,他選擇了與自己成長過程類似的方式,以“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幫助申奧、路陽、文牧野等年輕導演撬動更多成熟的業內資源制作電影。申奧畢業于北電導演系,其畢業短片《河龍川崗》獲得過不少褒獎,寧浩正是通過此短片認識申奧,并邀請其加入自己團隊,他們首次合作拍攝的《受益人》,票房2.19億,二搭之作《孤注一擲》票房一鳴驚人。
申奧在采訪中表示,第一部作品兩人不斷磨合,被寧浩手把手教著拍電影,如今寧浩會給他更多信任與空間。申奧稱,青年導演最需要扶植的是資金、主創、演員、經驗等,寧浩導演幫他去鋪墊、募資、搭建班子、發行、宣傳等,把其手中的影視行業資源貢獻給年輕導演,他對此非常感激。
可以看出影視行業出新人、涌入新鮮血液的模式已很明確,行業先行者創造各種條件,為新人導演的成功提供豐厚的資源和土壤,讓越來越多的年輕導演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才華,且一出場亮相就呈現出商業上的成熟、藝術上的嫻熟。新人導演則通過藝術片、商業類型片等不同風格作品不斷證明自己的實力,憑借各種優勢拔地而起成為業內支柱,為電影行業注入更多活力。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