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超前綜藝的兩難
綜藝《再見愛人3》劇照
黃啟哲
“一個人想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卻免不了要使別人不快樂。”這是《再見愛人3》引用毛姆小說《刀鋒》,為節目中三對婚姻觸礁的嘉賓夫妻矛盾癥結,給出的文學注腳。當日復一日的相處,磨損著愛侶對彼此的美好濾鏡,雙方不得不面對從愛好習慣、到社會關系交錯,再到個人成長差距、價值觀沖撞所帶來的交鋒,放棄“以愛之名”的遷就與討好而遵從自我,免不了要引發對方“不再被愛”的懷疑與痛苦。
可以說,國產情感類綜藝行至《再見愛人》這一步,已經呈現出難得的人文關懷與思想深度,甚至在兩性關系等議題的解讀層面,走在了社會大眾認知之前。
不過毛姆的這句話,也道出這檔“觀念超前”綜藝與其受眾之間的拉鋸。播至第二、三季的《再見愛人》,的確比第一季擁有了更多的輿論關注,在對個別嘉賓的口誅筆伐中,節目攬獲不少社交平臺熱搜話題。然而細究,這樣的熱度卻是通過樹立嘉賓靶子來“冒犯”觀眾,引導“生氣式追看”達成的。不管是第二季嘉賓張婉婷、盧歌的崩潰失控,還是這一季嘉賓張碩處理“婚鬧”的方式,能夠激起的討論更多了,節目自然更熱了。可反過來,如此是非分明的底線問題,也令這檔已然走向兩性情感話題深水區的綜藝,退守到最大多數觀眾能夠直接做出判斷的安全區,也讓渡了節目在第一季所樹立的體面溫和調性。當催分手的彈幕在第一集就刷屏,原本可供探討的溝通處事、兩性情感等議題空間被壓縮,演變成了對人性與道德的審判。相比于重新理順鏡頭中幾對夫妻的感情關系,如何回歸溫暖治愈的底色,恐怕才是節目更應直面的問題所在。
困頓于“引戰”思維,贏了節目關注,失了感情體面
當你的婚禮伴娘好友遭遇婚鬧,你的丈夫選擇忍氣吞聲、息事寧人,你能忍受伴侶的懦弱與逃避嗎?這是《再見愛人3》一開篇,就丟給觀眾的一顆重磅話題炸彈。緊接著,這位男嘉賓張碩身上大男子主義、酗酒沉迷游戲等問題被伴侶一股腦倒在觀眾面前。一如觀察室明星嘉賓反復吐槽“什么情況啊”“太生氣了”,社交平臺的輿論也炸開了鍋。
如愿以償,節目熱度在對張碩的罵聲中迎來“高光”。可同樣的,觀眾也對于嘉賓夫妻的選擇感到失望——選擇婚姻觸礁甚至已經分道揚鑣的夫妻,的確是節目的底層邏輯,但呈現并著手解決什么樣的矛盾,是存在闡釋空間的。如果說前兩季性格不和、習慣理念有分歧尚有磨合與探討空間,那么面對第一集就暴露絕對道德瑕疵的嘉賓,或許能夠激起觀看和討論的獵奇,但很難讓觀眾產生對于后續二人情感走向的好奇與關注。一時間,節目似乎又回到了早前芒果綜藝真人秀的制作思維窠臼——“引戰”。
長久以來,在真人秀中制造互懟、暗斗“名場面”成為綜藝主創慣用手段。影射美國戀愛真人秀“常青樹”《黃金單身漢》的美劇《鏡花水月》,就向我們赤裸裸展示了這一點。劇中,無須事先寫好真人秀劇本,節目組工作人員只對嘉賓個性弱點稍加利用,在鏡頭之外實時通過言語暗示挑撥、威逼利誘參與嘉賓,就能炮制出各種戲劇化場面。而也正因這一點,作為節目導演和制作人的主角團也飽受精神和心理困擾,在真實人生中頻頻脫軌走向崩潰。
而在短視頻碎片化傳播的今天,不止觀看本身需要高度濃縮的“戲劇化”情節,出于傳播推廣節目的需要,同樣也需要有高濃度情緒片段,從而將動輒一兩個小時的長綜藝,高度“凝練”成百秒小視頻與十幾字長度的話題之中。盤點娛樂熱搜榜,我們也會直觀感受到,挑起受眾憤怒不滿,似乎又是比感動與歡欣更能激發觀眾轉發議論的。于是,我們看到第二季急于給丈夫貼上“冷暴力”標簽、“無差別”歇斯底里的張婉婷,我們看到第三季面對三年前“婚鬧”糾紛選擇無視朋友涉嫌騷擾女性行為的張碩,轉而卻用失控的肢體行為展現自己面對妻子的“無能狂怒”。從嘗試樹立婚姻矛盾看來,從破碎到重建,不失為一個合理的敘事邏輯,但從傳播與接受層面來看,卻也導向了社會輿論的失控。當夫妻中的一方被輕易劃歸為“瘋子”“渣男”,另一方的過錯與問題也就使得觀眾選擇性遮蔽,甚至被供上道德制高點的“神壇”,對雙方分開還是復合更好的判斷,難免演變成對個體的輿論審判。
近些年,不少真人秀都對這樣的套路有所收斂,而對比之下,《再見愛人1》播出時,恰恰是與這種“抓馬”“狗血”背道而馳的。也正因這種克制與理性,才使得節目在收官時收獲8.9分的超高網友評分。回頭看,相比于后兩季頻頻的失控,第一季嘉賓同樣也有情緒崩潰與失控的瞬間;只是,那些彼此刺傷的痛,被遮蔽于嘉賓懂得保留體面的欲說還休背后,而留在熒屏前的,是再愛一次的勇氣決心,是彼此成全的真摯祝福,是分開上路的釋懷與坦然。而這,也正是《再見愛人》能夠留給觀眾雋永回味、與其他情感綜藝拉開差距的魅力之處。
觀念超前的節目,計算下的真情流露與搖擺的觀眾信任
當然,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短板,《再見愛人》仍是當下熒屏較為稀缺的存在。這種稀缺既是因為節目題材——把大眾過往恥于開口的“家務事”搬上臺面,幫助大眾對“離婚”二字脫敏;同時也是因為節目制作思路——不勸和不勸分,而是試圖直射水平面之下的婚姻問題冰山,從而讓有著相同情感困擾的觀眾能夠獲得啟示。
不過,這樣的“稀缺”是優勢,反過來也是挑戰,當節目倡導的情感觀念與社會認知跑在了大眾前面,正如同文化類節目須尋找通俗趣味與理性思辨的平衡,《再見愛人》作為情感類綜藝同樣也需要平衡理性發聲與情緒輸出,從而實現傳播效應與社會價值的協同。而情感類綜藝與文化節目有所不同的是,其考驗著主創對于當代社會思潮與觀念變化的深刻洞察,同樣也考驗著主創對于兩性關系的剔透領悟。如若把握不好,不僅容易陷入前文所述“引戰”的爭議,同時也會疊加真人秀既有風險,致使節目所倡導的議題在大眾輿論空間失焦甚至跑偏。
尤其是當前的娛樂生態下,一邊是經不起推敲的個人經歷,另一邊是一旦憑借走紅后嘉賓所能收獲的巨大商業利益,因而大眾對于參與這類節目的嘉賓也處于一種搖擺的信任之中。如果說戀愛綜藝質疑的是節目嘉賓是否單身、過往是否忠于愛情,是否為商業目的“炒CP”“秀恩愛”;那么《再見愛人》作為一檔離婚綜藝,遭遇觀眾質疑的,則是雙方是否真心打算分開,還是演出一場糾葛大戲戲弄觀眾,依靠節目里“強拆CP”“表演矛盾”來獲取知名度。
要知道,當觀眾還在為《再見愛人1》里郭柯宇、章賀在節目收官時的擁抱而歡欣之時,就被二人現實中沒能重修舊好、甚至言語有暗諷之嫌的現實“打了臉”。一些觀眾干脆倒推,認為節目前期章賀在懸崖上對于前妻的祝福喊話,其實只是打造深情人設的表演。到了第二季,觀眾在替嘉賓宋寧峰叫屈,一邊倒指責妻子張婉婷“PUA”后,沒想到二人在現實中立刻轉變為秀恩愛模式,這讓還沉浸在節目里二人劍拔弩張的觀眾,一時難以接受。就連女方由全職媽媽、幕后經紀人轉行成為網紅直播帶貨,似乎也成為其上節目動機不純的證據。基于前兩季嘉賓造成的心理落差,當這一季作為情感博主頻頻為他人感情支招的傅首爾,攜丈夫坦誠婚姻觸礁時,節目一播出就有觀眾吐槽,是為了帶火目前還是全職爸爸的丈夫,讓他也能在熒幕前多曝光吧!
是的,雖名為情感觀察真人秀,可嘉賓終究不是生活在“楚門的世界”。如詩如畫的邊疆風景,固然能夠成為一座“孤島”,暫時隔離外界干擾、聚焦雙方問題本身,然而,18天過后,累積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現實問題,仍舊是房間里的大象。清醒地認知到這一點,這檔“離婚綜藝”的社會價值也呼之欲出:比起引導大眾判斷節目里的某一位嘉賓是否是合格伴侶,某一對是否彼此相愛、最后能否重新走到一起,幫助大眾重拾愛的勇氣、樹立說再見的決心,亦或是懂得相處的智慧,或許才是“觀念超前”四字的題中之意。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