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以色列導演用19種樂器打造《邊城》
露絲·康內爾
根據沈從文先生原著小說《邊城》改編的同名環境式音樂話劇,近日在鼓樓西劇場上演。從經典文學到環境戲劇,出品人李羊朵認為,時代的情緒,以及觀眾的悄然變化,我們更需要快樂,更喜歡沉浸,更喜歡互動,因此環境式、沉浸式劇場可以提供更多的審美選擇,用充滿煙火氣的方式呈現文學經典的改編。
為此,鼓樓西劇場進行了大改造,演出空間更是拓展到了劇場之外的咖啡廳與小院,小院變成熱鬧的湘西河街市集,咖啡廳變成了老船夫的家,觀眾可以聽故事,嘗米酒,學唱歌,劇場里原有的座椅也被改造成流線型的河岸與露臺,觀眾則化身為邊城中人,環繞著舞臺,甚至跟著演員一起唱歌、舞蹈、游戲,直接參與到故事中。在以色列導演露絲·康內爾的心里,觀眾更像是客人,《邊城》則是她精心為客人準備的精神大餐。
以色列導演理解的沈從文
小說《邊城》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牧歌傳說中的頂峰之作”,情節與人物性格都比較“清淡”,當把這樣一個有著濃厚地域色彩與傳統文化底色的故事交給一位以色列導演時,很多人都充滿好奇,導演會如何理解故事中含蓄的情感表達,又如何用劇場語言呈現?導演露絲·康內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學霸型導演,大學兼修戲劇與哲學,一直保持著深度閱讀的習慣。當第一次讀到希伯來文版的《邊城》時,“非常自然地就愛上了這個故事,非常美,你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節奏、河流的形與色,以及人物的內心”。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部作品,康內爾既找來了《邊城》的英文版,也讀了沈從文先生的其他作品。喜愛哲學的她,似乎總能從故事中讀到結構上的哲學思辨,以及與當下的呼應:“當我不斷重讀的時候,發現在這樣美的世界里,既有與自然深深連接的純粹,也有非常復雜的社會性因素,比如大家對金錢的態度、對女性的態度,這些都存在于故事中,這種復雜性反而讓我更愛這個故事,因為它不只有自然和美麗,還有與我們當代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比如面對社會復雜性時我們可能就聽不到內心原始的聲音了?!?/p>
觀眾可自由選擇觀看視角
全劇并非要還原一個過去的時空,而是希望以一種當代的、實驗的方式來與今天的觀眾交流。導演露絲希望為《邊城》帶來“說故事劇場”這一新鮮形式,是她和她的劇團探索40年的創作方法。所以,原著小說經由她的改編,也有敘述者和角色兩重世界,并且新增了一個充滿哲思與趣味的黃狗視角。
其實說故事劇場與我國傳統的說書人很像,演員需一邊講述一邊扮演,因而就有了兩個時空,此時此地和彼時彼地,讓觀眾猶如看《羅生門》,從跳進跳出的不同視角觀看故事的不同側面。
在沈從文的生命中有著重要意義的水,成為舞臺重要的意象。于是,劇場座椅被改造成了包圍式曲線觀眾席。演員在空間內外穿梭,一改原有的單面觀演關系,就像在蜿蜒的河岸對望,觀眾可以在空間中自由選擇位置觀看演出,每個角度都有所不同。特別設置的對區不對號的落座方式,觀眾置身不同視角,都可看到不同的風景。
為了更好地理解湘西風景的精髓,劇組特意去茶峒采風,捕捉到當地“拉拉渡”這一重要交通工具,因而找到生命之繩這一重要意象。一條繩索穿過渡船連接兩岸,成為劇中翠翠和爺爺賴以為生的生計,而“繩”也在舞臺上變化為河流、渡船甚至是家。
現場演奏臺囊括19種樂器
作曲小河與湘西頗有緣分,早在2006年他便花兩個月去湘西采風,見到了大量的民間藝人,搜集到大量湘西民歌,這次采風不但改變他對民間音樂的認知,還促進日后“尋謠計劃”的發起。此次小河在創作中曾帶著主創團隊到他的音樂工作室聆聽那些搜集來的民歌,有了采風素材的參照,經由他的當代改編,小說中沈從文的文字便成了可唱的歌。音樂讓男女主人公通過唱歌而非語言來表達彼此的愛意,這有助于表達他們面對愛情時的含蓄。全劇大部分音樂都為現場演奏,演奏臺囊括19種樂器,即便是昔日的民間樂器也有了全新的質感。
劇中的五位演員皆是導演從上百名報名者中挑選出的,不僅一人分飾多角,而且能歌善舞,會演奏樂器,他們的身體充滿想象力,全劇那些苗族語言及湘西方言的歌皆由他們現場演唱。
據悉,本輪演出將持續至9月24日。
文/本報記者 郭佳
供圖/主辦方 統籌/劉江華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