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汽車上路再提速,市場將迎新變化
中國商報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未來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漸從概念走向現實。
為更好地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的規模化發展,確保其安全、有效地融入現有的交通體系,6月4日,中國商報記者從工信部獲悉,按照《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有關工作安排,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門有序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為我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按下“加速鍵”。
在2024北京車展上,智能車機系統成為不少企業展示的重點。
智能網聯汽車上路再提速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與國家政策的重視和支持密不可分。
2023年11月,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部署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2023年12月,交通運輸部發布《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引導規范自動駕駛技術在運輸服務領域的應用;2024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推動智能網聯汽車商業化應用。
據了解,此次試點的組織實施共分為試點申報、產品準入試點、上路通行試點、試點暫停與退出、評估調整五個階段。當前,只完成試點申報階段的遴選,并不代表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取得準入許可或允許上路通行。接下來,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門將指導進入試點的聯合體開展試點實施工作。
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門根據專家總體意見,綜合考慮產品類別、車輛運行城市特點、申報的自動駕駛功能、企業測試示范基礎等情況,在履行相應程序后,確定了首批進入試點的聯合體。
該聯合體由9家汽車生產企業和9個使用主體組成,包括比亞迪、一汽、長安、廣汽、蔚來等車企,將在北京、上海、廣州等7個城市展開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試點產品涵蓋乘用車、客車以及貨車3大類。
對于之前企業獲得L3測試牌照,和此次試點是什么關系?工信部表示,根據《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和通知要求,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應符合模擬仿真、封閉場地、實際道路等測試驗證要求,其中,實際道路測試是產品自動駕駛系統安全測試驗證的重要支柱之一。對確定進入試點的聯合體,汽車生產企業需要進一步詳細制定并完善產品準入測試與安全評估方案,并在多方監督下,按要求開展測試與安全評估工作。
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迎新變化
近年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包括比亞迪、北汽、吉利在內的不少汽車企業也在積極布局智能網聯汽車賽道,推動智能駕駛汽車在交通運輸領域的發展。
乘聯會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已經達到55.3%;2024年1—2月,裝車率進一步上升至62.5%。
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共建設17個國家級測試示范區、7個車聯網先導區、16個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底,我國共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29000多公里,發放測試示范牌照6800多張,道路測試總里程超過8800萬公里。
工信部表示,目前,部分產品已具備一定的量產應用條件。下一步,將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產業生態的迭代優化,推動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對此,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通知的發布,將促使參與企業加大智能網聯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加速相關技術的發展和突破,提高整體技術水平。同時,通知明確了試點聯合體,有助于整合資源,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合作,加快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化發展。在試點過程中,通知在準入和上路通行方面的嚴格要求會促使企業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能,推動行業建立更高標準。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此次政策利好將進一步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發展。通過實際道路測試,聯合體將對自動駕駛系統的各項技術進行驗證,這些技術包括但不限于傳感器融合、決策算法、車輛控制系統等,在實際道路環境中的測試將有助于發現系統的問題和不足,從而對系統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
“同時,試點工作為車企提供了一個展示和驗證新技術的平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創新技術的涌現,如更先進的感知技術、更高效的決策算法等。”王鵬指出,通過試點,車企可以探索智能網聯汽車的商業化應用模式,為未來的商業化運營積累經驗。
聲明:本網轉發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文章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文章觀點非本網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