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臨,不實信息“零成本”,公信力危機,必須高度重視
就在這兩天,一份幾十頁的聊天記錄,一場痛批違法加班的輿論風暴,引爆全網。
然而,事實卻是,大家都沒“耍得團團轉”。經公安機關核查,陳某龍發(fā)布的均為不實言論,系利用圖像處理軟件虛構,并且惡意污蔑中國電科。
而這則辟謠通報,經過了多家主流官方媒體的轉載,其中更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國家級官媒。可見,重視程度之高!
在筆者看來,陳某龍發(fā)布的內容,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非專業(yè)人士很難識別。其中,包括幾十個人名,幾十張頭像,幾百條文字,令人細思極恐。
聯想到,最近很火的ChatGPT,以及AI合成人像、視頻等,不得不令人思考一個問題是:造假技術越來越高、造假成本幾乎為零,網友如何分辨,不實信息會帶來什么后果?
我想,這將是網絡生態(tài)的一場革命,并且是對公信力的嚴峻挑戰(zhàn)、巨大危機,必須高度重視了!
以假亂真的高科技
目前,AI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各種高科技的運用,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恐怕大部分都不清楚。
上面這兩個美女,看著都很漂亮吧?如果說,其中一位是虛擬的,大家能分出來嗎?沒錯,左邊是虛擬的,右邊才是真人!
而此前,在推特上,也瘋傳著川普被抓捕的圖片,可以說,幾乎讓人信以為真。這要是不明真相的網友看了,還不知道會如何聯想。
而目前,最有效的識別方式,就是看人像的手部,這個細節(jié)非常難以捕捉和描繪,所以經常會出錯。比如,下面這張,女生的手指長度就明顯不正常。
與此同時,ChatGPT的強大文字處理能力,同樣令人震驚。他可以根據你提供的關鍵詞,通過檢索的方式,自動匯成一篇文本。比如,筆者輸入“給李村長寫一篇事跡”:
而它的運用,也被網友們開發(fā)到了極致。不僅很多人可以向它提問,獲得檢索答案。甚至有人,運用它來寫小說、寫報告,甚至寫論文等等!
再比如,胡同學事件中,一段拼接視頻就可以引爆“光頭老師”的話題。再比如,“達利安造船廠”事件,一張沒有修飾的圖,都可以引發(fā)多少人趨之若鶩?
試想一下,在AI等智能軟件,在ChatGPT等文字軟件,以及各種視頻、圖片、文字處理技術的加持下,再有點壞心思,會是什么樣的結果?
恐怕,一段視頻、一組留言、一條動態(tài)、一張微信圖、一張網傳照片,就可以引發(fā)軒然大波。
不實信息的“低成本”
然而,對于這些不實的信息,即使是全網瘋傳,又有什么樣的后果呢?
還記得茍晶嗎?當年,她宣稱自己被冒名頂替,引發(fā)輿論關注,但其卻隱瞞和夸大了諸多信息,可謂是“一句真、九句假”。最后,相關責任人被處理,她卻沒事。真相大白后,她輕蔑地說到:“就算我夸大事實了,你們又損失了什么呢?”
還記得葉婷嗎?也就是去年的事情,葉家人口口聲聲宣稱“兇手逍遙法外”,官方辟謠后,更是制造了“莫須有的尋人啟事”,上演了“裝瘋賣傻的脫褲大戲”。除了他父親確實被傷害致死,她們說的,還有幾句真話呢?
再到近期的“求水事件”,其實也是類似的。網上傳播的很多信息,有的是真的,但有的也是夸大其詞,真真假假之間,引發(fā)了巨大的輿論爭論。很多人說,只要他們確實種了樹,就應該支持,真的可以嗎?
再看這次“加班事件”,則是惡意捏造事實。但8小時以外的加班問題,確實在行業(yè)中普遍存在,因此備受熱議。而由此引發(fā)的,對某企業(yè)聲譽的影響,如何能消除呢?
其實,類似的問題,已經是屢見不鮮了。很多時候,只需要一個小小的火苗,就能引爆網絡。作為始作俑者,他們往往是利用了大多數人的痛點、軟肋。
而后續(xù)的發(fā)展,則往往是脫離了他們的掌控。而是在“跟進者”的各種加工、拼湊、添油加醋之下,引發(fā)了深度的討論、指責、攻擊,以至于徹底失控。
這里面,所有參與的人,所付出的成本都非常低,甚至沒有人會為此負責。但綜合下來的影響,確實成千上萬倍的集合。
公信力的巨大危機
在“好制造”、“難分辨”、“易傳播”、“低成本”的作用下,一旦被人利用,最后影響的,會是誰?
我的答案,是公信力!因為,這些問題,往往是踩在社會痛點上,也最容易勾起網友的不滿情緒,最終指向社會撕裂的傷口,一次次消耗公信力的權威。
而從諸多事件來看,不實信息最容易聚焦的領域,包括:公職隊伍、央企國企、執(zhí)法辦案、權益保障、貪污腐敗、方案舉措等等。
又或者說,只要其中一個當事方,稍微有點身份、背景、權力、資源等,往往就很容易被放大、被關注、被熱議、被質疑,進而演變成公共事件。
對比,筆者總結為:官方與民間、官員與百姓、有錢人與普通人、國有企業(yè)與民營企業(yè)、有關系的與沒關系的糾紛,大部分時候,都會出現,拋開事實不談,紛紛支持后者的情況。
這里面,還有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到底是公信力先下降,所以容易引發(fā)質疑?還是質疑的聲音,被不斷的引導、放大,導致信任度越來越低?可能,兩者都有吧!
所以,我們不得不警惕的是,在AI時代,技術越來越發(fā)達的時候,造假越來越方便,后果卻不一定很嚴重,如果頻頻出現不實信息攻擊抹黑的問題,怎么辦?這無疑將是一場巨大的危機。
而從近年來,官方應對的情況來看,可以說是“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官方的反應,往往會遠遠滯后于事件的發(fā)展,影響已經擴散開,甚至會出現,藍底白字的通報,很多人不信的情況。
正如很多人所言,有的人“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這是盲從性、盲目性,以及缺乏辨別力、信任感所帶來的。不能寄希望于,每個人都能看清真?zhèn)巍?/p>
如果這一現象,不能得到廣泛重視,勢必會造成一部分人,長期被困于不實信息的“繭房”之中,進而頻頻為它們“搖旗吶喊”,長期下去,不容樂觀。
因此,應對這場可能的危機,已經刻不容緩了。一方面,必須要以更加開放、積極、透明、主動的態(tài)度,應對各種輿論熱點,這是一場爭奪戰(zhàn),越被動,越容易丟城失地。
另一方面,必須從加強監(jiān)管、規(guī)范運行、嚴厲懲處入手。誰發(fā)布誰負責、誰傳播誰負責、誰審核誰負責、誰推送誰負責,每個人都應該實名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懲處的力度也應該更大一點、更廣一點!
筆者看來,如今在執(zhí)法機關查處,以及平臺封禁之外,其實還可以出臺專門的法規(guī)、規(guī)定更細的處罰標準、推開辟謠信息全網推送、施行自媒體作者公開道歉、試點“實名黑名單”全網禁言等等。
總的來說,網絡輿論不是小事,科技的發(fā)展,如果遠遠領先于法規(guī)和監(jiān)管,那么就很容易出現種種亂象,引發(fā)一場危機。
我想說,類似的造假事件,可能會越來越多,影響會越來越大,網友們要擦亮眼睛,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了!
隨便看看:
- [業(yè)內]網線屬于什么線,網絡教育學習指導 網線是什么類型的線纜
- [業(yè)內]北京:66家企業(yè)入駐中關村科幻產業(yè)創(chuàng)新中心
- [業(yè)內]新型難熔高熵合金既耐高溫又具強度
- [業(yè)內]天舟六號發(fā)射四大看點
- [業(yè)內]北京文化論壇參會者熱議:科技如何讓文化“活”起來
- [業(yè)內]做產業(yè)鏈上的“小巨人” 福建專精特新企業(yè)一線走訪見聞
- [業(yè)內]蘇寧易購發(fā)布《三伏天應“烤”指南》,制冰需求旺盛
- [業(yè)內]以舊換新激活縣域消費,零售云“收舊”超2萬臺
- [業(yè)內]新技術能快速微創(chuàng)診斷癌癥
- [業(yè)內]中國為數字技術國際合作持續(xù)貢獻力量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