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生態圈 青年科學家成長要闖幾關
前不久,在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院士專家出席的2023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牛津大學教授亨利?斯奈斯、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樓雄文、清華大學教授張強等三位青年科學家站“C位”,成為全場的焦點。因在能源材料等領域取得卓越成就,他們獲得了首屆“可持續發展青年科學家獎”。在現場,諾貝爾獎得主為獲獎者頒發金色的獎盤和獲獎證書。
當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青年科技人才成為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國青年科技人才的職業生涯與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高度契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明確指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
青年科學家如何歷練才能站到科研“C位”,擔當“挑大梁”的重任?這場盛會所引發的有關青年科學家成長成才的話題討論還在繼續。
科研好奇心有多重要
站在頒獎典禮的舞臺上,樓雄文從諾貝爾獎得主的手中接過證書。看著臺下的青年科學家,這位75后教授感慨萬分,他說:“20年前,我有幸參加了德國一個城市舉行的諾貝爾獎得主會議,這對于一個本科生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正是因為那場會議,樓雄文接觸了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這些獲獎者對科學的貢獻和身上閃耀的科學精神,對他產生了深遠影響,也讓他萌生了對科學的好奇心。
回首自己的成長歷程,樓雄文坦言,自己是從浙江金華的一個小村莊走出來的,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后來,他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接觸了納米結構材料,“由此激發了我的興趣和想象力”。
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人類對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攻讀博士期間,樓雄文開始將自己的研究聚焦于納米結構材料的合成與設計,用于多種電化學能量存儲和轉化技術。通過多年的研究,他的成果推動了納米結構材料合成技術及其在可持續電化學,如新電池等能源節省與存儲技術領域的應用。
“作為一個青年科學家,最重要的是保持對科學的真正興趣。”樓雄文曾多次跟學生強調,學術生涯并非一帆風順。青年科學家只有保持對科研方向的好奇心與熱愛,才能長期從事專一性的工作。
好奇心也不斷激發著科學家的問題意識。樓雄文的頭腦里還在思考材料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納米結構材料的合成比較精細,如何放大生產?如何保證技術在環境應用中的安全性?如何保持材料的穩定性?”在他看來,青年科學家們可以沿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做一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內容,從而促進學術上的創新。
年輕人的好奇心,也不斷催生著更有創造力的科研成果的出現。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博士后孫祺對“頭發越拔白得越快”這個傳聞產生了興趣。他和團隊花了兩年時間反復拔實驗老鼠背上的毛發,通過基因研究發現毛發變白的機制之一;芬蘭奧爾托大學威利?普爾基團隊通過實驗證明“逆風說話,傳得更遠”。
談及青年科學家未來發展的話題,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泰勒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青年科學家要在實驗室里堅持自己的工作,你不知道未來它會引領你到何方,或許有一天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獲得好的成果。”
要在真問題上下功夫
“發現真問題,研究真問題,真解決問題是科研的三種不同境界。”在首屆“可持續發展青年科學家獎”獲獎者張強看來,青年科學家要嘗試做原創性的問題,發現新的科研難題。
攻讀博士期間,張強發現有關先進能源材料開發與應用是當下可持續發展的真問題。他說:“目前,從煤、石油、天然氣過渡到新能源,能源的存儲是一個大問題。”
回國后,張強通過選擇鋰鍵化學、電化學儲能的研究,探求實現清潔、安全、低成本能源的方法。他發現,要研究清楚能源存儲的化學規律,找到更好的材料,從而研究出新的器件,促進電池在智能電網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科研攻關期間,他常常跑到企業、工廠去觀察在產業布局和應用上存在的真問題,從實際的應用場景之中找到科研的方向。如電池應用到儲能電站后,能否應對雷雨天的沖擊?相當于100萬節電池能量的儲能器件,如何完成協同工作?
“我們要用釘釘子的精神,去咬住真問題不松口,不斷地解決真問題。”張強說。
在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蘇彬看來,“生產生活中實際普遍等待解決的問題,就是真問題。”他帶領團隊研發了“不會掛壁的馬桶”。團隊所選擇的全新涂料可以實現光滑不沾油不沾水,比已有的涂料更加耐磨,完成了材料學上的前沿突破,未來在生產生活上有廣泛應用前景。
在不少青年科學家看來,只有在真問題上下功夫,促進基礎研究的發展,才能推動國家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
為青年成長成才搭臺
今年8月,科技部公布的數據顯示,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實施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占比達80%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齡已低于45歲。北斗導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戰略科技任務的許多項目團隊平均年齡都在30多歲。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興產業領域,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創新的主力。
30多歲的青年科學家萬蕊雪曾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科學》《細胞》等雜志發表論文10余篇,為解析剪接體三維結構、揭示RNA(核糖核酸)剪接過程的分子機理這一世界級難題作出了貢獻。
從進入施一公團隊起,她就參與了RNA剪接過程的研究。在這個年輕的團隊里,原子結構一個個地被解析了出來。他們的成果登上了國際經典生物化學教材的封面。“能夠和團隊取得這樣的成就,攻克這樣的難關,我覺得非常自豪。”萬蕊雪說。
“要提供年輕人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搭建讓他們施展才能的平臺。”多年從事春油菜育種研究,青海省第十五批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柳海東認為,科學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久投入,要不斷地加強對年輕人的激勵措施,幫助年輕人靜下心、長時間地從事基礎研究。
在青海大學春油菜團隊,老科學家會帶著青年科學家從課題的角度展開科研。農民進行機械化收獲時,團隊需要解決抗倒伏等問題,他們就以“老+青”的傳幫帶模式提供科研平臺,促進抗倒伏品種的研發與攻關。
《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的若干措施》規定,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急科技攻關大膽使用青年科技人才,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
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還要建議進行有組織的科研和攻關,集中力量發揮出人才優勢。
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楊秀認為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團隊提供的平臺和機會。如今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等主題,團隊展開了系列的開創性工作,發布多項研究報告。“有了好的平臺和前輩的扶持,年輕人就能不斷成長。”在楊秀看來,要想讓青年科學家沉下心來展開基礎研究,還需要不斷完善評價體系,讓每一個階段的成果能夠得到承認。
此外她建議,要不斷地優化晉升機制,讓青年科學家可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還要提供一定的生活福利,讓事業和家庭都處于發展期的年輕人心無旁騖地投入到研究中。
2022年5月,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全面發展聯合行動的倡議》,提出要激勵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完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全鏈條培養體系。加大國家重大人才計劃、科技項目、科研基金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加青年人才托舉工程資助數量。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人類的前途命運,關系青年的未來成長。”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2023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寄語年輕人,“不忘初心、不移其志,求索問道、求實溯源,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挺起鐵肩膀、扛起千鈞擔,不斷提升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把為科學理想奮斗的實踐推向前進。”
在峰會閉幕式上,青年科學家們聚在了舞臺下方。他們互相交流基礎科研、產業落地等話題。他們的成長正帶來科技的未來。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潔 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1月27日 08 版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