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塑料瓶的“奇幻之旅”
新華社杭州10月31日電 題:一個塑料瓶的“奇幻之旅”
新華社記者黃筱、林光耀
茫茫海面上,一個塑料瓶隨波漂流,它是會成為危害海洋生物生命的垃圾微塑料,還是會變成回收再利用的資源?
30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2023年“地球衛士獎”,來自浙江的“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項目團隊獲得這項殊榮,他們給出的答案是――資源化利用本是海洋垃圾的廢棄塑料瓶。
傍晚退潮時分,浙江省臺州市路橋區黃礁島的海灘上出現了隨海水而來的塑料瓶,身穿藍色馬甲的74歲漁民陳夏芳趕緊上前,用夾子一個個撿起來裝進回收袋,戴在胸前的GPS攝像頭完整地記錄下撿拾的過程和位置。
“每天來海邊撿撿塑料瓶,一個月下來能掙七八百元補貼家用,挺好的。”陳夏芳說。
陳夏芳介紹,撿來的塑料瓶會送到附近的“小藍之家”,那里的回收價大概是2角錢一個,而在一般的垃圾回收站是3分錢一個。
出海歸來的漁民也是“小藍之家”的常客。“我們把用過的塑料瓶、塑料袋,還有和魚一起打撈上來的塑料瓶在船上放好,回港時帶給他們。”船老大陳小華說,舉手之勞既保護了海洋環境,還能增加收入。
漁民漁嫂的回收是塑料瓶進入“奇幻之旅”的第一站,“小藍之家”是第二站。臺州市椒江區外沙“小藍之家”負責人阮寧寧介紹,從漁船、海灘回收的塑料瓶在這里被壓縮破碎之后,會被送到造粒工廠制作成塑料粒子,生產出符合國際生態環保理念的塑料產品。
跨越約300公里,塑料瓶被送到位于湖州安吉的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在這里,它們將被深度清洗,去除表面的膠、油等污染物,并熔融造粒。造粒后的成品塑料粒子可應用于包裝材料、工業制造、服裝家紡等領域。
10月26日,工人在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造粒車間查看造粒設備狀態。新華社記者林光耀 攝
“2022年以來,我們已累計處理上千萬個來自‘藍色循環’項目的海洋塑料瓶。”威立雅華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運營總監付現偉介紹,經國際認證的海洋塑料粒子,相較傳統再生塑料將升值1倍以上,而以海洋塑料垃圾為原材料生產的產品則有更高的附加值。
通過“藍色循環”項目回收的海洋塑料制成的每個產品,都有一個專屬二維碼,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它從塑料瓶到商品的全過程:收、儲、運、再生、制造……不僅有文字、圖片,還有視頻信息,能追溯海洋塑料全生命周期。
圖為掃描“可視化海塑碼”后顯示的追溯信息。新華社記者林光耀 攝
“我們把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難題變成群眾、企業共富的紅利,用市場化的力量為海洋生態保護提供可持續、可復制的方案。”臺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謝煥說。
據了解,“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模式依托以“物聯網+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化平臺,管理部門、群眾、企業等多方參與,將海洋塑料廢棄物用于高附加值產品生產。
“我們發動了6300多名群眾,10180艘船舶加入‘藍色循環’項目。截至目前,參與治理的各類群體超過6.18萬人次,共收集海洋廢棄物10936噸,其中塑料廢棄物2254噸,有效改善近岸海域污染。”“藍色循環”項目發起成員之一、浙江藍景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陳光輝介紹。
此外,“藍色循環”項目還聯合230多家塑料應用企業,實現廢棄塑料瓶“從海到貨架”的可視化追溯,以標準的治理體系和產業鏈升值體系打破國際高端市場海洋塑料認證的綠色壁壘,增強塑料出口企業的環保競爭力。
“目前,‘藍色循環’項目正在全國推廣。”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郎文榮說。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