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安居樂業新生活
從西藏那曲市城區出發,沿109國道向東行駛約10公里,拐下主干道,一片獨具藏式建筑風格的樓房映入眼簾。這里是那曲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那興塘社區。
進入小區,水泥路筆直寬闊,太陽能路燈屹立兩旁,停車位施劃有序,路牌清晰標記著各樓棟以及功能用房位置。記者跟著60歲的扎拉來到她搬遷后的新家,客廳、臥室、廚衛布局合理,電動打茶機、液晶電視、冰柜等家電一應俱全。引人注意的是,客廳藏式沙發角落里堆放了不少毛線編織產品。“搬到這里后,我學會了毛線編織,靠這項技藝一個月能有1000多元收入呢。”扎拉說。
扎拉告訴記者,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社區實施了度假村項目,今年5月份以來,她在度假村做保潔工作,每個月有3000多元工資。“以前住的土坯房狹小昏暗、透風漏雨,一年到頭全家收入都不到1萬元。現在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
扎拉的奔頭不僅源于家庭收入的提高、居住環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下一代的教育也有了保障。“小區附近有幼兒園、小學、中學,我家小孫女正在讀小學,每天走路10分鐘就能到學校。小區門口還有公交車,半個小時就到市區了。”扎拉說。
“搬向未來”是不少那興塘社區居民的心聲。46歲的羅桑有兩個兒子,搬遷之前,他的孩子在那曲市上學,但放假回家路上就得用1天時間。“現在家里電視、網絡都有,手機信號也是滿格。孩子放假在家,也不會錯過老師的電話、信息通知了。”羅桑高興地告訴記者。
“只有身體健康,才有生活小康。社區在規劃之初就建設了衛生服務站,每個家庭都張貼了簽約醫生信息卡,打個電話醫生就會上門服務。”那興塘社區黨支部書記次仁群措說,社區居住著455戶2003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來自那曲市色尼區12個鄉鎮。自2019年搬遷安置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改善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讓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經濟日報記者 賀建明)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